積極心理學,尋找真實的幸福之錨

寫在前面的話:

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飢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禦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於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 —— 馬丁· 塞裡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

積極心理學,尋找真實的幸福之錨

01

心理學研究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主要將矛頭對準人們所承受的心理方面的痛苦,但忽略了事關人們生活質量的其他課題,而 “ 積極心理學 “ 的創立正是基於一種理念,即人們所需求的不僅是終結痛苦,人們期待充實的生活”。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正如國人常說 “ 祝你幸福 ” ,通常祝福的都很難輕易得到。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科學”,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愛息息相關。該課程關注普通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研究如何讓人活得更幸福,獲得積極的心理感受。它告訴我們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新方法、建立新習慣來獲得幸福。

積極心理學,尋找真實的幸福之錨

本·沙哈爾(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

02

我們常說“體驗當下的幸福”,有幾人可以做到? 所以,想擁有“幸福的能力” 是需要學習的,甚至它要融入更多的思維理念的轉變和關注焦點的不同。地域差異、文化屬性、信仰原則,都是影響幸福能力的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積極心理學是希望所有人真正的快樂,它有別於臨床治療,是100%的覆蓋。

本·沙哈爾(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曾在《幸福的方法》裡分享:1992年我從家鄉以色列來到美國,考進哈佛大學學習心理學。1992年以前,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打壁球,長大後成為以色列國家隊隊員。那時我常贏比賽,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運動員。但是整整有30年之久,我處於一種“不快樂地取得成功”的狀態。那段生活刺激我進入哈佛大學之後研究快樂心理學,也包括幸福。

積極心理學,尋找真實的幸福之錨

幸福的方法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徵,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積極的社會環境。積極情緒需要有積極體驗、積極自我、 積極人格、積極關係、積極改變等,首先需要修煉自尊、 原諒 、希望 、沉思的能力。這所有因素的聚合,才組成了一個人幸福的能力。03積極心理學將引導我們關注兩大基本能力:

親密關係的建立

人與人之間終生的相互依賴性使得人際關係成為我們生存的核心,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need to belong)——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關係的需要。

情感歸屬的需要

研究發現,所有文化中的人們,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還是在家庭中,被故意迴避——避開、轉移視線或默然以對——是一種什麼滋味呢?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排斥的反應通常是抑鬱、焦慮、感到情感被傷害並努力修復關係,以至最後陷入孤僻。

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以及能給我們令人愉快或愜意體驗的人。積極情感導致對他人的積極評價(喜歡),而消極情感導致消極評價(厭惡)。對於激不起我們情緒共鳴的人,對我們也產生不了吸引力。這些體驗,影響了我們的生命質量。

積極心理學,尋找真實的幸福之錨

04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積極心理學,尋找真實的幸福之錨

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應該把物質與財富,放在快樂和意義之上,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真正的價值。積極心理學的表現形式融入更多哲學思維、價值元素、美學思想(美學隸屬哲學範疇),不是所謂的 “心靈雞湯”。

依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生活美學愛好者,擅長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干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