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多次出現外戚專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天驕傲狂


首先要說,外戚專權並非漢代獨有,從兩漢、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我們都能看到這種現象。

在古代,聯姻是最常見的一種結盟手段,皇帝也常常用和門閥大族聯姻的方式來鞏固皇權的穩定。但對於皇帝來說,政治聯姻是把雙刃劍。它鞏固自己皇權統治的同時也進一步壯大門閥大族的的影響力,一旦皇帝個人掌控力和官僚體系勢弱,權力就會被門閥大族掌控。


在古代中國政治中朝廷的運轉靠的是官僚體系。

官僚體系的形成於戰國時各國變法,為的是壓制貴族的政治。而後,秦帝國實行郡縣制,想以官僚系統驅動一個龐大的國家體系,由於貴族的激烈反抗,最終雖沒能成功,但楚漢之爭勝負已定,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漢朝繼承郡縣制這一套體系來管理國家,雖吸取了些前朝的教訓,但處理如此龐大帝國的諸多事務,還是遠遠不夠的。


由於朝廷(皇權)對地方的控制力不足,那時的郡守等地方大員就掌管了地方的財政、軍隊、人事任命、行政,絕對就是土皇帝。在國富民強的盛世(文景之治),這些封疆大吏們還算安分。但一旦多災多難,朝廷沒錢(漢武帝后期窮兵黷武),他們就不能安分守己了。他們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地方勢力結盟聯姻,這樣就有實力對抗朝廷了。


最突出的歷史節點就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與匈奴連年戰爭,使得國庫空虛。國庫空虛,朝廷再向民間加稅,長此週而復始,百姓或流離失所,或投靠地方豪族。地方官僚也要靠錢養,國庫沒錢了,他們就開始與地方豪族聯手。這樣,漢朝的社會結構就發生變化,門閥大族逐漸登上政治舞臺。


所以,外戚專權是表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皇權弱於門閥大族、官僚體系壓不過地方豪族。漢代官僚體系結構上還不完善,再加上這時候正是門閥大族崛起的時期,所以讓外戚專權顯得更為明顯。


達文有話說


那你覺得漢朝皇帝的權力對比漢末魏晉南北朝怎麼樣?

東漢皇帝面對外戚,有著先天優勢,在皇帝小時候,外戚專權,皇帝當傀儡,但皇帝要想親政,剿滅外戚還是很容易的,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一個傀儡皇帝,想要扳倒權臣,似乎就不那麼容易了,

如果沒有外戚,皇帝直面的就是士大夫集團,樹大根深,抱團取暖,想要鬥贏他們,談何容易、

我們看東漢歷史,很容易產生優越感,東漢皇帝怕不都是傻子吧?明知道外戚會專權,明知道自己曾經受到外戚專權的禍害,臨死前還是會用外戚輔佐自己的兒子。

其實,外戚專權是強勢皇帝構建的權力格局,因為外戚是皇后的叔侄兄弟,他們屬於後黨,如果太子是皇后的兒子,那就是太子黨了,你說,如果太子坐不穩,外戚哪有權力?

外戚是因為女人上位,他們跟士大夫集團就很難苟合(有苟合成功的,很少),他們沒有政治根基,沒有威望,權力來自於皇帝,或者太子,所以她們必須維護皇權,因為一旦太子換人了,外戚也就跟著換了。

東漢皇帝對付外戚相對很容易,而之後的皇帝要對付權臣就難了,如果沒有外戚,你說,皇帝靠誰呢?

所以,李世民上位要用外戚,李治這個受害者依然要用外戚,李隆基也要用外戚,不是他們傻,是用著安全,舒服,一旦感到威脅,馬上清洗。


南朝居士



精誠老謝


西漢從漢武帝開始設立 大司馬大將軍一職。這即是掌握最高兵權的職位,又是最高首輔。從衛青擔任第一任大司馬大將軍開始,直到西漢滅亡,這一職位全部由外戚擔任。最後一任是王莽。

大司馬大將軍一職可不僅僅掌握軍權,它地位在三公之上。

而且漢朝為分為內朝和外朝。 外朝就是一般意義上丞相領導的大臣們組成的聽政朝堂。

而內朝是皇帝的私人軍機處和辦公室、秘書處,相當於後世的內閣和軍機處。 而大司馬大將軍掌握內朝。內朝實際就是大司馬大將軍自己的私人機構,其班子人員是由他自己決定的。

所以大將軍大司馬既掌握最高軍權,又相當於內閣首相,由自己組建自己的內閣班子。

皇帝召開御前會議,參與人員就是大將軍大司馬自己的內閣班子。

所以大將軍大司馬權力極大。遇到漢武帝這樣的雄主,可以壓制衛青。但換個能力平庸或者非常信任自己外戚的皇帝,外戚擔任的大將軍大司馬就可以掌握皇權。

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分丞相權。 漢武帝時,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首輔,置官屬以理事,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輔政”,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

西漢的外戚干政其實從漢高祖劉邦時期就開始了。劉邦打江山時,呂雉和她的家族出了不少力,因此,劉邦死後,有了呂后專權。這時候的呂雉,讓呂家的勢力達到了頂峰。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呂雉死後,呂家的勢力一落千丈。

接下來外戚再次掌權,就到了漢武帝時期。攻打匈奴的名將衛青、霍去病都是皇后衛子夫的孃家人。他們為大漢朝的邊疆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居功自傲,而是很低調地做人做事,尤其是霍去病,在打了勝仗被賜豪宅時,還說出了“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這讓漢武帝很感動。於是,就有了漢武帝的臨終託孤,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這是外戚專政的真正開始。

漢昭帝時,霍光是個稱職的輔政大臣。但漢昭帝只做了短短十三年皇帝就死了,沒有留下後代。在太后和霍光的主持下,昌邑王劉賀做了皇帝。但劉賀因為不務正業很快被轟下臺,霍光又立劉詢為帝。三次輔政,兩次擁立皇帝,霍光在朝廷的勢力大到根深蒂固。因此,儘管漢宣帝意識到霍光專權對朝廷不利,但他不敢一次性砍掉這棵大樹,而是等待時機,讓這顆王朝的毒瘤長熟了再割。

另一股大的外戚勢力是漢成帝時期的王家。漢成帝一天給五個舅舅封侯,還不包括已經是大將軍的王鳳。王鳳不僅替外甥漢成帝管國家大事,還管外甥的私事。定陶共王在宮裡多住了些日子,王鳳就不高興了,找個理由把定陶王打發回去了。

漢哀帝時的外戚根本不足以和王氏爭權抗衡。再後來,就是王莽了。他輔佐了漢平帝,又立了兩歲的孺子嬰,最後把劉家人趕下來,自己當了皇帝。西漢最終敗在外戚手裡。


最愛君子柳


因為漢朝統治者仁義,不限制自己妃子的親戚。

而外戚專權說白了就是和皇帝唱戲,外戚一個唱黑臉,皇帝唱白臉。

但是當皇帝年幼,無法主持大局的時候,外戚自然會篡權。

像王莽代漢,東漢三國等等,都是因為帝王太幼小導致的


歷史的星辰大海


外戚宦官是皇權的兩大支柱,非此即彼,選無可選


歷史小歇


呂后開了個好頭!


俞飛陽


不是太明白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