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哪怕運輸成本高出米價數倍,也要從外地運送

唐代王鐸擔任京兆丞(京兆尹的副職)時,李蠙擔任度支使,掌管經濟工作。

當時,朝廷每年從江淮地區徵收稅米,然後運到京城。水路、陸路運輸費用,每鬥米平均要七百錢,而京城的米價每鬥才四十錢。這多出的成本就需要朝廷補貼,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很多人覺得這樣做不合算,商議打算叫江淮一帶不再繳米,只需要按照每鬥米七百錢的價格折算成銀子,再交錢就行。

這看似很科學,似乎朝廷就不用再做虧本買賣了。

王鐸:哪怕運輸成本高出米價數倍,也要從外地運送

京兆丞王鐸說:“我們不能那樣計算。大家想想,一方面,如果都在京城買米,糧食供應就會變得緊張,勢必造成米價上漲。另一方面,如果從江淮運米到京城,除了可以提供貨源,維持京城糧食供求平衡,運輸的一路上還可以提供很多就業崗位,可以因此養活一大幫窮人。”

朝廷是什麼?它應該是維護整個國家利益的,而不是隻考慮朝廷小金庫的得失。太過計較小利,甚至與民爭利,大忌!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於是用錢來換算成米的政策就實行了。京城米價直線上漲,消費水平太高,就沒有人想來京城了。還不到十天,度支使李蠙就請停止實行這項政策。知道這事的人都佩服王鐸,認為他明察事理。後來他果然得到了重用。

王鐸:哪怕運輸成本高出米價數倍,也要從外地運送

孔子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當我們的眼光只看到局部的時候,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很可能導致大局失利。只有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從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王鐸:哪怕運輸成本高出米價數倍,也要從外地運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