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還記得那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崇禎皇帝嗎?


明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組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城略地,外有後金軍隊的虎視眈眈隨時會入主中原!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他所面臨的問題除了李自成農民軍的作亂和後金政權的威脅外,最主要的就是陷入朝廷內部歷來的朋黨集團的爭鬥。崇禎皇帝繼位後即對閹黨進行大肆追捕,基本上幹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並任用和重用東林黨人。

閹黨之患被逐步清除,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但令崇禎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由他一手重用的東林黨文官集團逐漸把持了朝政,勢力愈加膨脹,這就意味著崇禎在處理國家外患的同時還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很這個比魏忠賢勢力還要強大的文官集團作鬥爭。

明朝朋黨之爭一直存在、由來已久,閹黨參與甚至把持朝政是明朝的特色了,清朝為什麼要禁止太監參與朝政,就是因為吸取明亡的教訓!崇禎皇帝繼位後對閹黨的清除,就是因為宦官擾亂朝政、禍國殃民的原因;但是,崇禎操之過急,使朋黨之間失去制衡,在清理閹黨的同時又給予了身邊原本強大的東林黨可乘之機,使之愈演愈烈!


東林黨平時滿口仁義道德,把持朝政後,兇相畢露,乾的都是排除異己、禍國殃民、禍亂朝政之事,實際行為和魏忠賢的閹黨差不多。對於朝廷大事,從來沒有出過正確的意見,可謂是誤君誤國!北京城破時崇禎曾埋怨“東林黨誤朕”,說“文臣人人可殺之”!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崇禎帝上位,接手的完全是一個爛攤子,即使他勤勉,為國事兢兢業業,為了挽回民心還下了“罪己詔”,但是沒有多大的成效!有句話說的好,“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擊破”,還有就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從這樣看來,明朝不是被外部打垮的,實際上是被它內部“朋黨之爭”造成的內耗而垮掉的。

明朝內部的爭鬥遠遠要比外部的侵略要兇險得多,因為對抗外敵侵略,朝廷只要意見統一、文臣武將用力,改善民生以挽回民眾的支持,很可能就把外敵和戰亂平息下去,然後再恢復經濟、勵精圖治;而朝廷內部鬥爭只會把一個朝代拖向內耗的深淵,由於文官互相爭權奪利,皇帝掌握不到實權,經濟下滑,民不聊生,很多大事都會被耽擱掉!就連抵禦外敵的武將都遭到牽連,崇禎當時就聽信了閹黨的讒言把他最有才能得一個武將給殺害了,這個將領就是當時抗擊清軍(後金)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袁崇煥。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袁崇煥被處死,除了朋黨之爭的關係外,崇禎也是有很大的責任的,原因是崇禎帝生性多疑,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率部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城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毛文龍”、“企圖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使用反間計,崇禎相信了魏忠賢餘黨的蠱惑和敵方傳來的謠言,最終以通敵叛國的罪名把袁崇煥凌遲處死。

另外,袁崇煥擅自處死島帥毛文龍,確實是有過錯的,先不說毛文龍和他是一個級別的不能殺,就說他殺了毛文龍之後給敵人拿這件事大作文章時他就死定了;況且明朝內部朋黨之中恨他的人也會利用這件事把他參倒!所以,袁崇煥的死,主要是他殺了毛文龍,給人以把柄,讓崇禎皇帝以為他殺毛文龍是為了取信於清廷、想與清廷求和、甚至背叛明朝。(在清朝撰寫的《明史》中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袁崇煥被殺,對於明朝的政局影響也很大,因為袁崇煥的死,為清廷入關消除最後一道大屏障!可以說,明朝能守住遼東,抵抗滿清的就剩下袁崇煥了,作為孫承宗的親傳弟子,能力還是極大的。袁崇煥一死,無人可擋清兵南下之鋒。吳三桂只是鎮守山海關,無法經略遼東。

崇禎皇帝是明朝少有的幾個可以稱得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並不像其他的亡國之君那樣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在吃穿方面尤為勤儉節約、樸素,別的亡國之君在亡國仍然縱情聲色,但崇禎帝后宮除了皇后就只有三個妃子。這樣自律的好皇帝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多的失誤?導致短短17年就把明朝給葬送了!


崇禎帝沒有大的失德,但他有兩個致命的失誤

一、生性多疑、急功近利。

別的不說,就從他誅殺袁崇煥就可以看出崇禎很容易受人挑撥,沒有對事物的判斷和主見,對身邊大臣也不夠了解,曾聽信文官的讒言,把一些有為的將領抓去坐牢。還有就是對於朋黨之爭,每個朝代都有朋黨之爭,作為皇帝最擅長使用的方式就是權力制衡,所謂權力制衡,就是兩黨或多個小集團之間互相牽制,以達到皇帝權力集中的效果。但是崇禎帝繼位後即對閹黨下手,誅除魏忠賢餘黨的同時提拔重用東林黨,使東林黨失去牽制,一躍而上代替閹黨把持朝政!最後在崇禎帝臨死前都極為後悔誅滅魏忠賢,但悔之晚矣!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二、崇禎帝無實質權力,許多事受文官集團牽制

崇禎皇帝雖然勤政,但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和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的糾纏上。對於其他事情,比如民生、經濟、內亂、外患……崇禎自己沒有多少精力去處理,好比談判一樣處於桌面上的狀態!明亡於李自成,李自成起義是由於饑荒,饑荒是由於沒有糧食賑災,而且遼東連年用兵,需要大量糧餉,還要增加商稅。朝廷對民間饑荒也毫無挽救的政策,也沒有實行一些對農民軍有效的安撫措施,一切原因就是崇禎和文官集團意見不統一,你說安撫,他說聯合女真對付李自成等等!

還有就是有大臣向崇禎提出遷都南京的建議,崇禎剛開始也特別想遷都,但是其他文臣反對遷都,兩邊爭持不下,崇禎最後也拿不定主意了。可能對於崇禎來說,這時候遷都是個很大的事情,他不能親自提出遷都,否則遷都後北方淪陷的歷史責任就落在他身上了;所以,他要經過文官大臣商議通過後,他在站出來半推半就地接受。但令崇禎沒有想到的是很多大臣都持反對對,崇禎也怕揹負遷都失敗的責任,又為了顧及面子,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和大臣再提遷都的事!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綜上,勤政的崇禎皇帝9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和文官集團的爭鬥上了,崇禎雖然有一腔熱血,但是當皇帝不是單憑一腔熱血就能解決問題的,文官集團處處拿“為國為民”、“為大明”、“為祖宗”的口號要挾皇帝。而且崇禎還對他們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江山斷送在他們的手裡,崇禎雖然有些能力不足,但他已經傾盡全力了,他沒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等其他皇帝那種大能,只能傾全力以保全最後的尊嚴!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這是崇禎皇帝的自縊書。

估計崇禎在梅山上吊前除了對不起祖宗、對不起黎民百姓,還有很多說不出的感想……

江山都丟了,要命還有什麼用!崇禎: 我太難了!

圖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