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復聯”何時組隊?

《復仇者聯盟》正火,僅首映就收割了國內7億票房,佔了頭名。雖然國人們曾為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為欣喜,為此前的《紅海行動》、《戰狼》而激動,但是今天筆者將用一盆冷水降降溫,與大家一同探討我們的不足在哪裡。如果用家國情懷去看待好萊塢的“入侵”,那我們的“復聯”什麼時候能夠組隊?

我們的“復聯”何時組隊?

之所以要探討我們的“復聯”何時組隊,是因為當下我們的影視市場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當下觀念變革與經濟發展已經為電影發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的機會,機會有了,時機成熟了,可如不矯正,將迷失。

傾向1:瘋狂淘金

現在的國內電影市場是一個大金礦,2018年全國票房總額600億。與產值的繁榮同步,電影作品數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除了喜劇、愛情、戰爭等傳統商業類型,以《無問西東》為代表的文藝片,以《風語咒》為代表的動畫片,以《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為代表的紀錄片,以《動物世界》為代表的高工業水準影片,以《我不是藥神》為代表的現實題材影片等都有不錯的表現。百家爭鳴的同時,粗製濫造也不少(片名不值一提)。

很多演員漸漸成長為中青代導演、製片人的代表,許多曲藝圈、歌手圈、小鮮肉的也在往這個門裡擠。曾經有人批“小鮮肉”現象,其實大可不必,誰都需要成長過程。唐國強也是從“奶油小生”(這個詞起源就是唐)成長為“諸葛亮”的。但寬容的市場更需要經典,而我們還沒有經典,只有眼前一亮。

除了掙觀眾的錢,還掙廣告商的錢。影片中大量的廣告植入是普遍現象,吸引觀眾目光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跳出與瑕疵。最為喪心病狂地是某些衛視的綜藝節目,小品、相聲裡把廣告生硬地施加給觀眾。這種風,有些電影人也學會了。

傾向2:包容下的混沌

有朋友說,在北京開一家飯店,只要房租成本算明白了,無論是什麼風味,就不會虧錢(不用心做除外)。朋友講的是包容。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包容,因為民營經濟已經撐起GDP的半壁,因為開放已經從開窗戶變成開大門,因為消費支出對經濟貢獻率已超半數。大的環境越來越好,但是社會包容並不對等於價值包容。觀眾還是能夠分辨出什麼是好,什麼是差。

什麼是混沌?天價片酬、皮包公司、資本欺詐、排片黑幕、收視黑幕,這樣的事不少。

傾向3:不注重打造IP

打造IP就好比打造一個品牌,反映了電影人的目標是短期逐利還是要做“百年老店”。《復仇者聯盟》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他們的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故事都是在做IP。

今天我們的電影市場就當初的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有些相似,各行各業都開發房地產,一開始是有些人掙到了錢。可是後來發財夢就如泡沫一樣必然破滅。最容易破滅的是哪些?缺少品牌和質量保證的。

即使到了今天,房地產行業龍頭的房子依然不愁賣,而一些過路客,守著爛尾資不抵債。

這不僅僅是實力的原因,還有很多人沒有在熟悉的領域做,很多人只想借東風掙快錢,很多人的樓盤名當地人都記不住。張藝謀算是很好的導演,因為題材很生活、風格很文藝,也因為選角很認真……在人們印象中他算是有了IP。

傾向4:角色塑造不夠深入

《流浪地球》算是一部好片,那是與以往國產片縱比的情況下。但是橫比國際科幻片,光有好的內核還不夠。所以很多嚴苛的影評人的評價只是“開了一個好頭”。

對比《流浪地球》的原著就會發現,原著在角色的塑造上、價值觀上,都遠比電影更深刻。《紅海行動》,可以用震撼來肯定,但是其中的角色哪一個又會給人留下經久難忘的印象。

這時可能會有人想到是不是因為題材的原因讓角色塑造有了輕重。並不是,《復仇者聯盟》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哪一個不是在刻畫活生生的人物?讓人們在現實生活與非現實中去感受人物的豐滿。

一部電視劇《都挺好》讓人們記住了蘇大強、蘇明玉……是否值得電影人借籤?《我不是藥神》,一個好的故事引起了社會共鳴,可拋開情節,角色還可以更深入人心。(這裡,筆者並無輕言演員之意,請看下面一段就明白了。)

觀點:金子塔的基礎是編劇

好萊塢每年投資在劇本開發上的費用高達9億,編劇費用往往佔到一部電影預算的8%—10%。在那裡並不是一個個電影工廠,而是包括編劇在內的生態體系。

我國並不缺少好的小說家,也有著龐大的網絡寫手,但卻缺少好的編劇。一部小說可以在網絡上發表,寫好了可以養家,也有些人在這塊地裡成長為大咖。而一個劇本,如果沒有人投資就是廢紙,因為劇本的格式決定並不適合大眾閱讀。這也導致了編劇沒適合生長的土地,沒有自己的生態體系。

2018年全國票房總額600億,但卻被進口片分走了4成。而聯繫到進口片與國產片的數量分析,會發現進品片用少量的數量掙走了大量的錢。“入侵”只是一個比喻,但我們的“復聯”卻需要儘快組隊,到達戰場。

我們的“復聯”何時組隊?

我們的“復聯”何時組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