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團隊研究:天氣轉暖可能不會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在過去的研究經驗中,流感或SARS疾病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季節性。隨著天氣轉暖,此次新冠疫情能否得到緩解是大家頗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來自復旦大學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溫度、相對溼度和紫外線輻射等氣候因素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無關,依賴氣溫升高控制疫情可能“為時過早”。研究通訊文章以“提前閱覽”(Early View)形式最新發表於歐洲呼吸學會旗下《歐洲呼吸雜誌》,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和王偉炳教授。


復旦團隊研究:天氣轉暖可能不會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截圖來源: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研究團隊收集了截至2020年3月9日至少有10例確診病例的中國224個城市(湖北省外207個)的病例數據和氣象數據。此外,還選取截至2月10日(湖北省疫情高峰時間)確診病例數>50例的62座城市(湖北省外50個),計算了病毒的基本再生數(R0,無干預的情況下,完全易感人群中,一個感染者平均傳染人數)。數據顯示,R0最高的3個城市和累計發病率最高的15個城市都在湖北省。


244座城市的氣溫範圍在-17.8℃ - 22.0℃不等,平均5.9℃。隨著緯度和海拔升高,氣溫和紫外線輻射強度逐漸下降。在調整相對溼度和紫外線強度後,氣溫與累計發病率和R0都沒有顯著關聯;相似地,在調整相對溼度和氣溫後,紫外線強度與累計發病率和R0也都沒有顯著關聯。無論在湖北省內外,這一發現都是一致的。這提示,溫度升高或紫外線強度增加可能都不會影響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


復旦團隊研究:天氣轉暖可能不會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在湖北省內(藍點)或省外(綠點),溫度和紫外線強度與累計發病率或R0都沒有顯著關聯(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此外,研究團隊也沒有觀察到相對溼度、最高溫度或最低溫度與累計發病率或R0有明顯關聯。


在討論部分,研究團隊指出,上述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沒有遵循既往研究中的預期模式。”既往對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環境溫度的關聯研究表明,SARS和流感病毒需要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生存,隨著氣溫升高病毒傳播能力有所下降。溫暖季節減少病毒傳播的基本假設包括,較高的維生素D水平會帶來更好的人體免疫反應、紫外線輻射增加、暑假減少學生聚集。


另一方面,也有其他傳染病的流行情況沒有表現出氣候影響。比如,在阿拉伯半島高達45℃的環境下,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仍有流行;埃博拉等其他新興人畜共患病也有相似的流行情況。此外,當年SRAS在夏季消失,可能是季節性傳播,也可能是病例發現、接觸者追蹤和檢疫等一些列有效防控措施的效果。


復旦團隊研究:天氣轉暖可能不會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研究團隊指出,目前研究數據尚有侷限,研究時期不代表“與傳播有關的完整氣象模式”,不過,在中國南方城市也未觀察到新冠病毒傳播性降低,表明發現具有一定的穩健性。其次,對於防控措施、城市化程度、醫療資源可及性等混淆因素也可能影響研究結論。但總體來說,研究團隊認為,“目前研究發現不支持環境溫度和紫外線輻射可以減少新冠病毒傳播的假說。”


在中國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預防第二波疫情,而全球疫情蔓延的當下,這也提醒了仍需注重科學防控。


[1] Ye Yao, et al., (2020). No Association of COVID-19 transmission with temperature or UV radiation in Chinese cities. Eur Respir J, DOI: 10.1183/13993003.00517-2020

[2] Rising Temps Unlikely to Lead to Falling COVID-19 Cases. Retrieved Apr 9, 2020, from https://www.medpagetoday.com/infectiousdisease/covid19/85863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