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炎症系列科普1:女性外陰炎。

外陰及陰道炎症是女性最常見的疾病,且各年齡組均可發病。外陰陰道與尿道、肛門毗鄰,且局部潮溼,易受汙染;生育期婦女性活動頻繁,且外陰陰道是分娩、宮腔操作的必經之道,容易受到損傷及外界病原體的感染;絕經後婦女及嬰幼兒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發生感染。今天開始給大家做女性炎症系列知識小科普,在進行今天的話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女性的陰道微生態。世間萬物相生相剋,無下則無上,無低則無高,無苦則無甜,相互制約,保持平衡。正常陰道內寄居著緒多微生物,這其中主要包括乳桿菌、腸球菌、加德納菌、大腸埃希菌、類桿菌等。正常陰道內雖有多種微生物存在,但這些微生物與宿主陰道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達到動態的生態平衡,並不致病。雌激素可使陰道鱗狀上皮增厚,並增加糖原含量,乳桿菌可將糖原轉化為乳酸,維持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正常情況下陰道為酸性環境(pH≤4.5,多在3.8-4.4),乳桿菌為優勢菌,其除維持陰道的酸性環境外,還可通過分泌抑菌物質抑制或殺滅致病微生物,維持陰道的生態平衡。若陰道平衡被打破,則可能導致陰道感染的發生。接下來正式進入我給大家要介紹的第一個炎症性疾病——非特異性外陰炎。

女性炎症系列科普1:女性外陰炎。

什麼是非特異性外陰炎

非特異性外陰炎是由物理、化學等非病原體因素所致的外陰皮膚或粘膜炎症。

女性炎症系列科普1:女性外陰炎。


非特異性外陰炎的病因

外陰易受經血、陰道分泌物刺激,若不注意清潔,則可引起非特異性炎症反應。長期穿緊身化纖內褲或經期長時間使用衛生用品所導致的物理化學刺激,如皮膚粘膜摩擦、局部潮溼、透氣性差均可導致非特異性外陰炎。

女性炎症系列科普1:女性外陰炎。


非特異性外陰炎的臨床表現

外陰皮膚粘膜有瘙癢、疼痛、燒灼感,於活動、性交、排尿及排便時加重。急性炎症期檢查見外陰充血、腫脹、糜爛,常有抓痕,嚴重者形成潰瘍或溼疹;慢性炎症時檢查可見外陰皮膚增厚、粗糙、皸裂,甚至苔蘚樣變。

女性炎症系列科普1:女性外陰炎。

治療原則為消除病因,保持外陰局部清潔、乾燥,對症治療。病因治療:尋找並積極消除病因,改善局部衛生。局部治療:保持外陰局部清潔、乾燥,大小便後及時清潔外陰。配以坐浴或抗生素軟膏外塗等。

女性炎症系列科普1:女性外陰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