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兩次航天發射失利,如何正確看待這件事情?

一直以來,中國航天給人的感覺就是安全可靠,發射成功率高,在完成自己發射任務的同時,還可以吸引國外的航天發射訂單。我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航天的,起初航天發射十分讓人揪心,慢慢的技術積累起來了,發射成功率節節攀升,在世界上也名列第一,可是,最近的兩次航天發射失敗了,又讓大家揪心了一次,於是有人就有了這樣的說法:是航天技術倒退了嗎,還是怎麼的?

一個月內兩次航天發射失利,如何正確看待這件事情?

下面就來說說航天發射的事情:

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就曾經這樣說過,在航天這件事情上,成功是差一點的失敗,失敗是差一點的成功。為什麼這樣說呢?

航天發射離不開火箭,而火箭又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一枚火箭全身上下總共有十萬個以上的大大小小的零件,只要有一個零件出問題,帶來的可能就是失敗,這樣的例子在世界航天史上太多了。

一個月內兩次航天發射失利,如何正確看待這件事情?

1986年,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航天飛機在飛行時直接解體爆炸,造成機上七名宇航員死亡,這是航天史上最慘痛的一次航天事故,事後調查事故原因,僅僅只是因為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上的一個小小的O型密封圈損毀了,繼而導致了爆炸事故。

2003年,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從太空返回地面時,由於隔熱層的部分缺失,導致航天飛機受熱嚴重,於是解體爆炸,造成機上七名宇航員死亡。

一個月內兩次航天發射失利,如何正確看待這件事情?

在蘇聯的航天發射史上同樣遭受了多次慘重的失敗,當初蘇聯要和美國較量一下誰最先登陸月球,蘇聯研製了重型運載火箭N1火箭,本來的任務是要把蘇聯人送上月球,可是在幾次的試驗發射任務中都失敗了,一次是油管的問題,一次是電線短路的問題,一次是一枚螺絲沒有上緊的問題,其實都是小問題,但這正好印證了那句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一個月內兩次航天發射失利,如何正確看待這件事情?

航天事業本身就是高風險的,成功是差一點點的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的成功,失敗與成功之間就差那一點點,不過那一點點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啊。想要把載荷送上太空,就得依靠火箭,火箭是一個高度系統的複雜工程,一枚火箭渾身上下又有著多達十萬個以上的零件,想要讓它們完美地完成任務,難度本身就是極其巨大的。

一個月內兩次航天發射失利,如何正確看待這件事情?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在為失敗找藉口,只是讓大家知道,航天沒有不失敗的,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國家是失敗次數比較少得了,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總是成功,也並不是個好事情,失敗了找出原因,下一次的發射就多了一份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