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周作人《雨天的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文 | 大河奔流

因为你的特殊身份,我不敢靠你太近。而你,被历史的烟云笼罩遮蔽,时隐时现,模糊不清。

也是冬日,也是雨天,我在你的故乡浙东翻开你的那本《雨天的书》——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话,那是颇愉快的事情。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鲁迅与周作人在北京的故居

那场飘落在北平的冬雨啊,虽是悄然无声,却隔着一个世纪激起我心中的涟漪!

你写《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悠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你写《故乡的野菜》,写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野菜,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写清明时节的“紫云英”,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

你向友人诉说北京的《苦雨》,怀念在家乡时“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面对《北京的茶食》,你禁不住感叹:“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越精炼越好。”

……

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乌篷船

书,在我的手中一页页翻过,你的文字迂徐平淡,从容不迫,就像你故乡的龙井茶,看上去全无颜色,却含一缕悠长隽永的韵味。虽然闲适幽默并不是你文章的全部,但那种清隽幽雅的意境、平和散淡的情绪,渗透在每个篇什的字里行间,触目可感、随手可及。

隐隐约约,我依稀听到唐代诗人吟哦的声音:“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影影绰绰,我仿佛看到东瀛俳谐师歌咏的身影:“群燕低飞,碎泥落酒杯,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桃花丛中见早樱,内山花多娇,外人哪知晓”。谁能否认,你的心境没有受古典诗词的滋养,你的文风没有受日本文学的影响?!

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周作人手迹

窗外的雨仍在下着,但这已经是21世纪的雨了。穿过岁月的烟雨回望,在“五四”新文学的浪潮中,可以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奋力前行的身影,而你和你的兄长“树人”,无疑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你俩,“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色”(郑振铎语)。你曾经和你的兄长并肩站立,同为新文学的骁将,最后却分道扬镳,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走向,个中缘由、是非曲直,岂是我辈能够评说?而你们俩人的文章,恰恰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两个“流派”、两种风格——你的兄长“横眉冷对千夫指”,以笔作枪,语言如呼啸的子弹,辛辣尖刻,一往无前;而你,笔触着力于温润内敛,文字如无声之细雨,随风潜入人心。正如曹聚仁对你们兄弟的评说:“鲁迅与知堂同出于魏晋文章,而鲁迅的文章接近于阮藉、稽康的讽世、淑世,知堂近于陶潜的忘事与遗世。”可是,当你“忘世与遗世”、专注于营造文字之细雨的时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艾青诗),你不得不为此叹息:“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鲁迅与周作人

时势造就英雄,时势也在选择文风。与现代中国的走向相关联,你们俩人的创作风格也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两种走向、两种结果。当时代需要“投枪”和“匕首”的时候,就难以见容你的“花鸟虫鱼”;当社会处于血雨腥风的境地,哪里还能“乌蓬船里听雨、江村小屋喝茶”?在很长一个时期,你的兄长作为“新文化”的旗手,他的文章被奉为正统,他的语言、他的文风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而你却遁入冷宫,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出版物上都隐匿不见,除去你那难言的身份,时代的选择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周作人《雨天的书》:恰似一场飘落在北平的细雨

周作人著作《知堂书话》

好在随着历史的烟云渐渐散去,人们又看到了你在新文学运动中的作为,承认了你散文艺术的价值。今日之中国,我们在流汗、劳作、为生计而奔波,但同时也可以去看花、听雨、闻香,看夕阳与秋河;今日之人们,不仅欣赏“大江东去”的高歌,同样也喜欢“小桥流水”的吟唱。正因如此,你清高淡远的文字,有人读之诵之;你自成一派的文风,有人习之仿之。从这个角度看去,当年那场雨至今仍在飘落,而且会绵延不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