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經濟低迷可能比最初擔心的嚴重得多


周宏春:經濟低迷可能比最初擔心的嚴重得多

作者: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在恢復。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迎接風險挑戰,不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的大考,也是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邁過的“檻”。

01、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嚴峻程度超出預期

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三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是謀劃“十四五”規劃之年,也是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發展目標的關鍵時間節點。

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美國也進入了緊急狀態。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隨著各國政府加大對企業活動的限制以遏制大流行蔓延以及對病毒的恐懼,經濟低迷可能比最初擔心的要嚴重得多,持續時間可能比最初擔心的更長。因為對病毒的恐懼重塑了公共空間概念,阻礙了消費者主導的經濟增長。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肯尼斯·S·羅格夫說:“我覺得2008年的金融危機只是一次預演,這一次不同:八個世紀的金融愚行。”總體上看,市場恐慌不斷升級。貿易脫鉤、科技脫鉤聲浪不斷湧現,全球供應鏈將在動盪中重構。何時走出當前的窘境,各方意見並不統一。

國內看,疫情輸入壓力持續加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加大,產業鏈恢復面臨眾多的挑戰。3月PMI大幅回升,但遠未恢復到正常水平;還面臨內外需下滑,特別是生活性服務業、出口型企業受到較大沖擊一時還緩不過來。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務會上指出,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優化完善疫情防控舉措,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危和機總是相伴的。要化危為機,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和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順勢而為,精準落實中央確定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舉措,迅速走出當前的困境。

02、當前的投資要將民生和綠色發展放在重要位置

我國未來的增長潛力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認清形勢,把握短期和長期關係,投資和建設重點安排必須緊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條主線,特別是要把就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是以精準扶貧脫貧為切入點,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建設好美麗鄉村,推動工商資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鄉”,抓緊抓實農業、畜牧業生產,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工作全面強起來,確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貨足價穩,確保農民“錢袋子”富足殷實,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大力發展生態產品和優質農產品,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證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上。

二是促進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戰略放在重要地位,特別要重視區域協調和平衡發展。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通訊,生活保障的水、電供應方面的基礎設施,這是我國現代化的短板,是可以也應當加大投資力度的領域,但須考慮人口進城、上樓等因素,以免人口轉移留下“爛尾工程”。建立健全城鄉統籌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是加快製造業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製造業是強國基礎,應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作為投資重點。要特別重視國內產業鏈重構,不能指望受疫情衝擊後的全球產業鏈重構會給我們多少機會。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越是經濟危機,各國越會對外封閉,目的是國內就業優先。智能製造是未來製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也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更是打造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四是以居民便利為導向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建設。在逐步完善城市交通、輕軌、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一些。重視韌性城市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佈局,加強應急產品生產和儲備,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預案、應急和管理能力。

五是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展模式的重大調整,影響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度重構。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建設資源效率型、環境質量型和氣候友好型社會。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六是將擴大就業作為首要任務。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我國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僅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也善於迎難而上、自強不息。黨中央對中小企業給予了特別關注,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和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在用好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各地要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性、系統性成果。只有企業正常生產了才能保障國家和地方經濟的正常運行,才能創造就業機會;職工有了收入,社會和諧穩定才有保障。廣大中小企業一定要攻堅克難,努力戰勝疫情挑戰,只有這樣才能順利渡過難關,迎來更好發展。各地應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應發揮中小企業的積極作用,為國家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克服短期面臨的困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