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個好父親?

前言

家天下的特色,就是父子之間還有一層君臣的關係。普通家庭的男人想做個好父親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君臣父子”的家庭。

生在帝王家,特殊的成長環境,導致童年本來就沒多少陪伴和關愛。父親“忙於工作”和兄弟姐妹眾多;嚴苛的教育、成長的要求;成年後對父親“工作崗位”的威脅等等。想要做個好父親,真的太難了。退一步,哪怕做個像普通家庭一般的父親,也是奢望。

前些日子熱播的《大明風華》,王學圻先生飾演的朱棣讓人願意親近,站在朱瞻基的視角,彷彿就是自己的爺爺一般,皇家也是一種普通家庭的既視感。朱棣不僅疼愛孫子,兒子們在跟前可以一口一個“爹”的叫著,背後則稱呼“老頭子”。雖有威嚴,嬉笑怒罵間的點點滴滴無不訴說著家庭的“和睦”。

這主要得益於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和演員。時代在發展,歷史劇也在發展。大方向上的歷史進展不會亂寫,但總是會通過藝術的手法豐富豐滿人物、情節。

歷史上的朱棣北征蒙古,南征安南,啟動鄭和下西洋的國際交流活動,推動編纂《永樂大典》,上承洪武開國,下連仁宣之治,開創永樂盛世,可謂是“千古一帝”。豐功偉業,不遑多讓,假使建文在位,也做不到他叔叔這樣。

明成祖朱棣|我是不是個好父親?

朱棣劇照

否定意味著背叛嗎?

如果非要在“千古一帝”和好父親之間找到什麼聯繫的話,恐怕是成為了前者就再也沒有機會當好後者。

朱棣有四個兒子(小兒子出生一個月即夭折)。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在北征的途中,朱高熾作為太子繼承了皇位,是為洪熙皇帝、明仁宗。即位後的朱高熾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這些調整不是微調,而是大規模停止和否定父親在位時的多種政策。

停止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鄭和下西洋為的是耀兵異域,顯示大明的富強,獲得萬國來朝,加強大明帝國的統治基礎。也為了打開一條通往西洋諸國的海上通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等等。雖然各種積極性的意義很多,但是在具體執行時耗費巨大。所謂對外貿易,也只是擴大了朝貢貿易。小國家確實進貢了不少珍貴的東西,但是大明也賞賜了更多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等等。這些進貢的物品,也沒法產生更多的實際經濟價值。

所以朱高熾停止了這項耗費巨資的活動,為的是減輕國家和人民的經濟負擔。

停止北征蒙古。朱高熾在位時期,明令北邊的將領採取守勢。而他本人並不是馬上天子,身寬體胖,當上皇帝之前身體就不怎麼好,在位也只有九個月,更談不上像他的父親朱棣和爺爺朱元璋一樣,御駕親征了。

永樂時期,五次大規模的北伐,收拾過韃靼,打服過瓦剌,教訓過兀良哈,主要打擊的還是韃靼一部。換來北部邊境幾十年的和平。直到土木堡之變,“好子孫”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于謙不得不打響北京保衛戰。

準備還都南京。朱棣十歲被封為燕王,到中都鳳陽曆練了三年,十三歲到北平就藩。年少時就帶兵跟北元作戰。可以說,北平是朱棣的發家之地,根基很深。南京有數不清的建文舊臣和財閥家族,朱棣雖然是皇帝,多少都會有些制約。所以永樂時期另一項重要國策就是遷都,改北平為北京。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明朝,北京是妥妥的前線,過了長城就是摸不清位置的蒙古各部。他們根據水草的豐沛程度,決定當下的駐地。在長城之外建設大城市用以鞏固人民和統治也不現實,城市無法完全自給,翻山越嶺送給養成本太高。

同時,朱棣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他曾經把自己比作忽必烈。這種站位和格局就與前後的君主有很大的不同了。有宋一朝,一直沒能拿回幽雲十六州,到了南宋時期更是丟掉了中原。而朱棣已經不滿足於只作為中原王朝的皇帝,他要做天下的皇帝。中原的漢人是他的臣子,北方的遊牧民族也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地理上北京就是國家南北的中心。

而把南京作為國家中心是沒考慮北方大片草原的。

明成祖朱棣|我是不是個好父親?

明朝永樂時期疆域-來自維基百科用圖

雖然是宏圖大業,雄才偉略,但是北京遠離南方的主要物資生產基地。為了保障龐大的官僚系統、皇家宮廷、“守國門”的成本,每年都要運送海量的物資到北京,花費亦是巨大。在南京建都,挺省錢。於是,朱高熾決定還都南京,只不過沒還成,他就撒手人寰了。

準備從安南撤軍。安南一開始不老實,朱棣就派了沐晟(沐英次子,在哥哥沐春死後承襲西平侯)等人征討安南。自古軍功第一等,沐晟也因為徵安南有功,被封為黔國公,世襲罔替。從此安南被納入了大明的版圖中。

但是徵安南耗費了大量的糧餉和數十萬的軍隊。朱高熾的意思是,一旦時機成熟,即承認安南獨立,大明的將士從安南撤回,甩掉這個沉重的包袱。當然,由於其在位時間太短,安南這個包袱最終在兒子朱瞻基手中被甩掉。從收復安南到撤出,前後不過二十年。一百多年後,到了嘉靖時期,安南一帶才在名義上再次納入大明的版圖。

改變對待建文一朝和舊臣的態度。

朱元璋大肆屠殺過功臣,朱棣靖難之役後追責過一批建文舊臣,抹去了建文一朝。君臣之間的關係很是緊張。朱高熾即位後,立即赦免了一些永樂時期的受害者,並宣稱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認了建文朝的存在。

或許朱棣晚年時也曾有此意,但終究是自己做的事,好人還是留給兒子做吧。

明成祖朱棣|我是不是個好父親?

朱高熾劇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子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

政策上的不同取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父子之間的不同治國理念和矛盾。僅僅在位九個月,朱高熾就能把國家的前進方向轉變的這麼大、這麼快,或者說這麼嫻熟,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從朱棣靖難開始,朱高熾就一直配合著自己的父親。朱棣率領燕軍同大明政府軍大戰的時候,李景隆幾十萬人圍攻北平,朱高熾留守,帶著北平的軍民硬是抗住了這次圍攻,保住了朱棣的大後方。永樂七年之後,朱棣因為北征蒙古、營建北京城,長期不在當時的首都南京,命太子朱高熾監國,處理帝國的日常政務。

明史中的評價,從靖難開始時,仁宗以世子的身份據守北京城,保全了城市,還幫助了前線軍隊。成祖北征,東宮監國,朝無費事。朱高熾雖然只當了九個月的皇帝,但是卻當了十幾年的“常務副皇帝”。

但是朱高熾這個常務副職做的並不暢快。

皇太子的身份並不穩固。三個兒子中,朱棣很是賞識次子朱高煦,他認為朱高煦最像自己,也長於軍事。特別是在靖難之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白溝河、東昌、浦子口等戰役中,幾乎都是朱高煦前來解圍,使得朱棣反敗為勝。所以朱棣也曾許諾朱高煦,將來得了帝位,會立他為皇太子。但是又捨不得“好聖孫”朱瞻基,那麼只能選定朱高熾作為接班人。否則,讓朱高煦拔了頭籌的話,好聖孫也難善終、難長命。

後來朱高煦玩大了、玩脫了,在其侄子朱瞻基即位時起兵造反,學老爹朱棣沒學好,最後兵敗。

監國的權限不明。作為常務副皇帝,哪些事在權限範圍內實際上沒有個特別明確的說法。朱棣開始時說,“惟文武除拜、四裔朝貢、邊境調發,上請行在,餘常務不必啟聞”。後來又特地強調功臣犯罪、高級官吏的任免以及調撥將士,都需要朱棣親自過問並同意才行。再往後,朱棣還不太放心,傳令六科將太子裁決庶務的情況逐月詳加記錄,每件事都要因果俱全、毫不隱瞞的彙報才行。所以,對於朱高熾而言,監國的過程中,哪些能做以及怎麼做,都不太好說。與其是監國,不如說是一邊監國,一邊被父親監視。工作的很累。

治國的理念不同。朱棣是開拓型的君主,朱高熾由於常年監國,更加能夠感受到管家不易,治國也不易。所謂創業不易,守業更難。花錢容易,賺錢難。這些理念上的不同,也不斷加深父子間矛盾。父親在世在位時,自己好好的當好兒子當好臣子就行。逐漸成長起來的太子和幫助太子日常治理國家的大臣群體們,也會對朱棣的皇權產生威脅。所以朱棣也在制衡,雖然賦予太子監國權力,但是監國的範圍以及是否繼續監國,最終解釋權都在朱棣這裡。

來自父親長期的打擊,使得朱高熾身心俱疲。壓力很大,總是加班,也容易讓人肥胖。總之,朱棣死後不到一年,朱高熾也隨父親而去。

至於《明朝小史》中記載的,朱棣為了促使朱高熾減肥控制飲食,把私自給朱高熾送飯的供膳官剁成肉醬。正史中無此記載,權當故事聽之。

總之,人死萬事空,只留後人在有限的史料中,分析猜測父子二人的真實點滴。

明成祖朱棣|我是不是個好父親?

朱棣劇照

後記

瞭解永樂皇帝,需讀讀明史、明太宗實錄、明通鑑等資料。等等,不應該是“明成祖實錄”嗎?為何稱其為太宗?這話還要從嘉靖皇帝說起。這是從宗到祖的故事,是值得單開一篇,精彩紛呈的故事。

明成祖朱棣|我是不是個好父親?

朱棣劇照

明史

明太宗實錄

明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