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一位10年老友與我促膝長談了一夜,原因竟是老闆再一次與他約談,長期在傳統行業中已經失去了對人才市場的絕對優勢,再加上年紀因素,老闆更多的還是需要新的血液加入公司,特別是近期2個月招的研究生學歷,已經趕上這位朋友在公司任勞任怨6年的月薪,本是找領導理論月薪的問題,沒想到卻被提前告知辭退的消息。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算一算,這位朋友也來北京有15年了,15年前一身浩然正氣,心中滿是理想,但現在眼神中再無壯志,喝了酒聊了天,最後還是告訴我那句彼此避諱不談幾年的話:

“混了10幾年還沒混出個名堂,我還是準備回家了...”

其實彼此都知道,他老家的幾個兄弟都在老家買了房,而經過這10餘年的對比,一年過的不如一年,直到現在還與自己的老婆租房住,雖然妻子一直鼓勵他,但越鼓勵他身上的擔子越重,終於在這一次約談中打算回到老家從新開始。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我們身邊總有斷斷續續交替而來的好友,而有的人可能交際1年、2年、10年,但終有一天會因為彼此圈子的成長而再也不見。這也就成了北漂、滬漂一族的心結,當下的自己該是去還是留?

我們在職場中受阻時,總會花時間努力總結自己的得失,是自己還不夠努力嗎?還是自己運氣太差了?但就是這樣內外夾擊的情況下,對於眼下的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甚至一無所有產生了對未來的恐慌!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而大部分的人所看到的終歸是恐懼,再加上所謂的“三十而立”的思想左右,更多人會將30歲自我設限,離30歲越近越會感到焦慮,面對自己所擁有的越少,越會產生恐懼。其實當下社會,大部分人是看不到出路的,但大部分朋友會意識到所處的困境,如果這樣來看,興許比那些渾渾噩噩混日子的要強無數倍,但越是比較,就越是心煩意亂。於是,就會週而復始墜入負面的情緒旋渦之中。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於是就有了那句網絡名言:“要麼忍!要麼滾!”的言論。其實,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包括思考,都是有成本的,不僅有時間成本,更多的是我們逝去或遺失掉的機會成本。畢竟有很多朋友幹了一輩子的A類工作,很難說服自己去幹B類工作。

更多我們會這樣給自己開脫:“我覺得做這個工作挺好的,那個領域我又不懂還需要從頭開始”、“這工作都幹這麼多年了,就不費那勁了!”、“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當我們腦中有這些想法的時候,我想這不是迷茫,而是自我放棄。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點其實都有無限可能,那些在生活頻頻受挫的人當中,不乏有一天打三份工的人,在不斷開闢自己的可能性。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但事實可以證明,如果你真的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想你的工作本質可能失去了行業競爭力,而且對於你個人而言,還沒有比較核心的軟性技術,所以才會遭遇事業的被動,被生活所左右。那我們應該如何找回職場的主動權呢?

一技傍身

就算你文憑在高,圈子再好,高考成績出類拔萃,

如果在未來職場中逐漸失去努力的方向,仍然不會有大作為,無論是同事還是領導對你的看法則是沒有什麼獨特的技能或者看不到你身上的某種特定天賦。這就會導致你在工作崗位上失去了貢獻的機會。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所以,無論做什麼工種,該有的工作職能特殊技能,與相輔相成的周邊技能都要學習。舉例:

一位培訓師除了授課以外,還要學一些與業務相關的知識,甚至是未來職場路徑的知識和概念。但最重要的不是這些,在領導看來,最重要的是這位培訓師編輯PPT的能力和效率是團隊中的no.1,會給團隊帶來高效的價值。

彌補領導短板

在你工作的團隊當中一定有人不如你,就算是領導也有不如你的地方,把它找出來,苦練其技能,主要用來彌補他人短板。這樣別人團隊當中就會有你獨特閃光的地方。例如:

領導很討厭喝酒,但你又能喝,酒桌文化還能玩出花樣,那這樣領導每次有酒局就會帶著你,會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大家請注意,這並不等於溜鬚拍馬,而是在特定的企業當中,這就變成了協助性工作。

15年北漂,一無是處,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當然,學習需要時間,但最起碼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它們,因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職場新人,

揣著那些你並不懂的概念與你展開廝殺,如果那個時候才想起今天的話,可能就為時已晚。

總之,職場需要技能,也需要應對心理,倘若對職場心理與心理科普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霖士心理會第一時間給予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