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古時候“楊”指的是蒲柳,因此在詩詞中的柳多寫成楊柳。春天,許多樹木還沒有開始復甦,柳樹就開始抽青發芽了,春風柳上歸,楊柳依依,詩人把楊柳和春天相聯繫,還把柳比作婀娜多姿的少女。

穀雨前後,又到了柳絮飄飛的季節,惱人的柳絮滿城飛舞,而詩人筆下的柳絮又是如何呢?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一、古人在送別時,往往折柳相贈,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朝盛於唐朝。借用柳枝和柳絮傳達盼望離人早歸的思緒。

送別

隋-----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二、柳絮輕揚,從樹上飄然而下,悠悠落地,風流繾綣,搖曳生姿。在富有閒情雅緻的詩人看來,這無疑是一種柔美,一種雅緻。

晚春

唐-----韓愈

草木朱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採桑子

宋-----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三、因楊花、柳絮具有隨風飛舞、漂泊無定的特點,與遠離故鄉,漂泊他鄉的遊子極具相似性,於是柳絮又成了飄零的象徵。柳絮多給人一種飄零、無情、悲涼的感覺,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唐多令 柳絮

林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盡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楊花

元-----高士談

來時宮柳萬絲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四、柳絮飄忽不定,濛濛迷離,多給人惆悵的感覺。而不單單指離愁。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閒情都幾許,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五、柳絮常被人視為輕薄無根的東西。

漫興

唐-----杜甫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柳絮

唐-----薛濤

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盪惹人衣。

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柳絮

宋-----盧梅坡

晴欄看盡柳花飛,一段風情不自持。

若使化為萍逐水,不如且做絮沾泥。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柳絮

宋-----韓琦

慣惱東風不定家,高樓長陌奈無涯。

一春情緒空撩亂,不是天生穩重花。

柳絮的諸多意象都是“柳”所不具備的,由此可見,應該把“柳絮”作為一個獨立的詩歌意象來看待。


又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  一起看看詩人筆下的柳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