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為何降息?無限QE的貨幣戰爭背後,我國樓市何去何從?

編者按:每一次的美聯儲加息和降息背後,都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80年代的日本,98年的東南亞,08年的歐洲都是前車之鑑,而在2020年中國,衝擊之下,我國樓市將何去何從?

(一)美聯儲為何開啟降息週期?

2019年7月,聯邦基金利率由2.25%-2.5%降至2.00%-2.25%,這是美聯儲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降息。

進入2020年,受疫情影響(名義上的理由),美股長牛終結、跌幅抹平3年漲幅,美聯儲預期降息至0開啟無限QE。

那麼為什麼美國停止了加息步伐?

必須考慮加息對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加息自然會給持有現金的金融集團創造發大財的機會,但是前提是不能引爆美國國內的金融危機,引發社會動盪。

加息這個過程就像是兩個國家的一場拉鋸戰,不斷耗下去,看誰最終能夠將對方耗盡。在這個階段,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新聞,有唱衰美國的,也有不看好國內未來的,有主戰派,也有看似主“和”實際宣揚投降和悲觀論調的(殊不知國是沒有資格投降的)。

從結果導向角度看,在拉鋸戰中美國率先無法承受加息之重。

從另一個角度看,之前美聯儲每次0.25%幅度的加息,變相也是對美國經濟本身的一種不確定。在一點點試探中,走向了極限。

歷史上因為加息導致其他經濟體危機爆發的首發為什麼“失效了”?

08年次貸危機實質上遠未解決,各國通過調控延緩危機實質性來臨。從康波週期的研究看,2020年前後恰是衰退週期與蕭條週期相互轉換的階段。這個階段必定要經歷一次大的金融風暴(2008年次貸危機只是康波週期衰退階段裡的一次調整,而這一次衰退後期結束之際,其衝擊將更為猛烈)。

換言之,之前為了解決次貸危機的大放水,包括現在的無限QE,都是延緩危機到來、為西方各國爭取“過冬”的準備時間的一種手段。而這些憑空而來的水,終究要有人買單。

80年代的日本,98年的東南亞,08年的歐洲都是前車之鑑,而在2020年中國,卻出現了不一樣的特點:

(1)中國出口轉內需推動結果超出國際預期。

(2)一帶一路發展思路,使沿線國家的地緣利益逐步劃入中國。

(3)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漸成,世界範圍內正探索繞過美元結算系統。

美國已然不是10年前的光景了,從川普的貿易戰到近期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的原油戰,博弈的結果對美國而言都難言樂觀。

(二)貨幣戰爭下半場,面對日本樓市前車之鑑,我國樓市何去何從?

貨幣戰爭已然進入到了下半場,在降息、放水等一系列政策之後,能夠延緩危機到來的利器已然消耗殆盡。世界也都在等待美國和各個經濟體之間博弈的結果。

對於我國而言,為了實現平穩的軟著陸,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阻擋美國通過量化寬鬆(放水)對外輸出通脹策略。

而人民幣國際化後,可以預見未來M2增速將在當下每年8.5%基礎上大幅增加!

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場危機之下,中國將要面對的已然不是日本式暴跌,而是如何控制因為QE模式開啟導致的樓市價格繼續上漲問題。

這一次,房地產大概率會最後一次充當貨幣的海綿,為經濟轉型保駕護航!

相比股市,貨幣之水最有效容納之所依然是整個房地產產業鏈,同時利用康波週期中蕭條週期抑制房價翻倍式上漲。

但是,在放水過程中房價真的不漲嗎?如果留心近期樓市的朋友,一定會發現,疫情後很多熱點城市不跌反漲,這其中的緣由真的是被人調侃的漲價去庫存邏輯嗎?

後期,在房價上漲帶來的民憤沸騰聲中,房地產稅終將千呼萬喚始出來。樓市將會出現加速分化趨勢:

首先,一二三四線城市稅率不同產生各城市房價增速差異。

其次,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增速將超過一線,部分三四線城市增幅遠遠落後變相貶值。

最後,房價將不復之前投資屬性表現,開始隨通脹上漲而溫和上漲。

寫在最後:

歷史上的“倒牛奶”的故事正在上演,現金為王在無限QE中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為了防止房價快速上漲,我國正在努力頂住各國無限QE的壓力階段性不跟進QE策略。

只是,這個世界是一體的,大水到來終將漫灌到世界各個角落。每一個人現在應該祈禱的是在這場危機中,我國再一次實現“軟著陸”,祈禱房價不重蹈日本覆轍。盼望著暴跌的人們,是真的悲天憫人還是自身一次次錯過了上車機會希望暴跌之後買入?他們是否想過真正到了系統性危機的時候,我們需要擔心的就不是買不買得起房,而是吃不吃得起飯?

美聯儲為何降息?無限QE的貨幣戰爭背後,我國樓市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