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

2012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

微信公众号搜索“行知无界”,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这只是个人的粗略分割,其实那年并无标志性事件,证明社会的转变。

在此之前,中国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主流,母本则是欧美中产。

当时人们的追求都是西装革履出去写字楼,闲暇时坐在星巴克看着笔记本上的大盘行情,去马尔代夫、巴黎、塔希提度假,案头经常放着杜拉斯、张爱玲或者波普尔,当然也少不了《未来之路》和各种名人传记,还会被痞子蔡的网络小说感动……

2012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

当大城市发展进入瓶颈,这种后布尔乔亚式的生活方式悄然褪色,三线城市和村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巨大的人口基本盘迅速弥漫占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更喜欢看短视频平台上各种恶俗的段子,用浓重的地方口音说话最受欢迎,烧烤摊喝酒撸串你瞅啥,对二人转的热爱胜过所有经典名著,看着各种直播平台上的主播扭腰甩屁股就毫不犹豫刷穿云箭。

我上学的时候,每当到了春天,经常可以看到街上过往的小伙子,穿着一身西装,特别养眼。

在公园里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吊嗓子唱京剧,或者吹萨克斯风之类的乐器,当然也有二胡之类的民乐 。

如今这些都变了,东北男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热爱瘦腿裤和紧身衣,上面必定有大号LOGO或者街头文化符号,偏偏东北男人很多大腹便便,结果远看就像刚从炉子里拿出来的烤地瓜,火候有点大还烤裂露瓤的那一种。

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离不开随着劣质喇叭播放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扭腰甩屁股的跳广场舞。

话说,筷子兄弟和凤凰传奇,也不知何故全都陷入创作低谷,完全不顾及 全国有多少个广场正嗷嗷待哺,可能是急流勇退了。

……

“土豪”是个好词,土字是第一,豪是第二,由于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人相当有钱。

他们花在一个主播身上的钱,可能足够欧洲十国自助游,实际上却连省城都没去几次。

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跟着旅行团去了巴黎,会惊讶的评价“奏是个大屯子”,那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不重要,先贤祠里那些死人是谁也不重要,景点拍几张照就赶紧排队买奢侈品。

2012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

但是,对奢侈品的热爱却未改变他们的审美,反而他们影响了很多奢侈品牌的审美判断,迎合他们推出很多商品,几乎明晃晃的就是收智商税。

至于他们的审美最主要的是,追求明艳的色彩碰撞,至于颜色搭配是否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显眼,所以中国大妈永远是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最容易分辨的群体。

此外,从他们的家具装潢,甚至手机里的小游戏也能看出,更具代表性的则是东北大花布,尽管这东西已经颇有历史,而且原作者其实是上海。

真正重要的是,无论你是否接受,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