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媽“打你是為你好”?別扯了,他們只是單純的為了發洩情緒

我打你都是為你好?

你爸媽“打你是為你好”?別扯了,他們只是單純的為了發洩情緒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在與來訪者面談,經常會聽到來訪者提到小時候所受的父母的指責甚至打罵。

有的來訪者在說這些的時候,帶著笑意,但笑的背後流淌著哀傷。她的笑是一種防禦,讓自己顯得輕鬆一些,彷彿這樣就不會驚動沉睡的悲傷,但悲傷總是會從防禦的門縫裡溢出。

有的來訪者提到父母對自己的指責和打罵,顯得很悲傷,悲傷的背後,躲著憤怒,為什麼憤怒要躲起來呢?

因為弗洛伊德說,在成長經歷中,父母被我們內化為“超我”,超我代表著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我們如果敢於批評自己的父母,就是與自己心中的道德規範為敵,與我們心中的“整個社會道德規範”為敵,這回讓我們恐慌。

你爸媽“打你是為你好”?別扯了,他們只是單純的為了發洩情緒

超我:super-ego

迫於內心“超我”的壓制,並不敢把這種憤怒和不滿表達出來,甚至在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合理化地說“我知道他們是對我好。”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是很多父母打罵自己的小孩時常說的一句話,很多小孩子後來慢慢長成了成年人,這句話卻如催眠一樣深深地刻進了腦海裡,每當想起對父母的不滿,這句話都自動跳出來,把對父母的憤怒變成自責:“我怎麼能去怨恨我的父母呢,他們都是為了我好呀”,而把自己的憤怒深深地壓制了下去。

沒錯,這句話的確是催眠。

什麼是催眠呢?就是讓你相信某一事件是真的。

例如“我打你都是為你好”這一事件。

至於事實是否如此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我們自身擁有一種評價經驗的能力,稱為“機體智慧”。

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與現實互動,並對互動中的經驗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不依賴於某種外部標準,也不依賴於人們意識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據自身機體上產生的滿足感來評價,並由此產生對這種經驗及相關聯繫事件的趨近或是迴避的態度。

卡爾羅傑斯稱它為“機體評價過程”。

卡爾羅傑斯又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叫“價值條件”。

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

我們被打罵時,耳朵聽到父母一口一句“我是為你好”,眼睛又看到父母猙獰的表情,而感到困惑,事後成為創傷,直到成年都還活在這種衝突之中,正是因為:你的價值條件告訴你“是的,父母打我是為我好”,你的機體評價過程卻告訴你“放屁,他們就是為了發洩情緒,快逃!”

結果產生衝突了,你說糾結不糾結?你說自己得不得神經症?

那麼我們應該相信誰呢?

卡爾羅傑斯說,去相信你的機體評價過程。因為它比價值條件更原始更靠近你的真實感受。

我前段時間看過一個段子:

“媽,今天看到片文章,說童年對孩子打罵起不到一點教育作用,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揍真是白捱了……”

“沒白挨,那時候揍你主要是為了解氣,教不教育無所謂。”

這就是事實的真相,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邊聽著“我是為你好”的謊言,一邊又感覺父母純粹為了發洩情緒,感覺和邏輯分道揚鑣的原因,一般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才是對的

這段子裡的母親還是比較坦誠的,現實生活中難遇。那現實中的父母為什麼要如此虛偽呢?不能坦誠說自己就是拿你出氣呢?

人類行為模式的代代相傳

因為他們自己心裡也有超我,他們的超我也來自與他們的父母,他們的“超我”也不能允許他們拿自己的孩子出氣,於是,就把這種發洩情緒合理化為“教育”,而這種“為了你好”,不是你現在才聽到的,幾十年前他們也從他們的父母那裡聽到,而他們的父母也從他們父母的父母那裡聽到,這種倒推,你可以一直推到大清王朝時也不會窮盡,人類的無意識就這樣代代相傳。

也許,他們過後也會感覺哪裡不妥,所以打罵後對你格外好,感到內疚。但不耽誤下次再衝你發火。

他們偶爾也會隱隱約約意識到哪裡不妥,但能真正改觀的人不多,但你也不必太責怪他們,因為你現在也常常意識到熬夜刷抖音對身體不好,不耽誤你天天晚上刷到凌晨一兩點。

畢竟,能去真正探究內心到底怎麼了的人,太少,這人呢,大概率也不會是你的父母。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你父母是普通人。

知道父母是普通人,比把父母放在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位上一邊怨恨他們對自己的虐待一邊又不敢表達出來陷入深深的自責而導致神經症要好許多。

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他們對自己的愛有條件,他們並非能時時刻刻都無條件愛自己,他們很多時候對自己的不是愛而是基於他們自身的恐懼而對我們的控制慾等等。

意識到這些不會讓你的世界崩塌,而是讓你原諒父母,放過父母。也放棄自己心中理想化的父母形象,既不會用那個完美的父母來要求他們,也不用那個不可侵犯的“權威父母”來折磨壓抑自己。

看到一個段子,人生三階段:

一、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

二、意識到自己是普通人;

三、意識到子女是普通人。

第一階段,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讓我們放過父母。

不再對過去他們給我們造成的傷害耿耿於懷,也更能客觀地感激他們的養育之恩,因為普通人就是這樣,他們犯錯,他們虛偽,他們不時又付出愛,而這些都是因為,人類在無意識中,代代傳承這些東西,我們不能期望作為普通人的他們是超塵脫俗的智者;

第二階段,意識到自己是普通人,讓我們放過自己。

不再用內化的父母來責備自己,不會用完美主義來苛求自己,雖發願做更好的自己,但也能理解做得不好的時候的自己,能離焦慮和抑鬱距離稍微遠點。

第三階段,意識到子女是普通人,讓我們放過子女。

不再像父母承接了他們父母的無意識一樣,把這種傷害代代相傳。

世界就是如此,如實看待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