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英國人類學家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頓在書中寫道:

真相是散落成無數碎片的鏡子,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引子:三則故事

故事一:網紅與粉絲

自帶網紅標籤的羅永浩進軍直播帶貨以來,多次因帶貨風格、專業水平等登上熱搜榜,最近兩位“闊太太”給他豪橫打賞,再度引發網絡熱議。

4月10日老羅直播時,“小鑫鑫老師”、“周文強太太”兩位粉絲分別給羅永浩刷了超過一千萬音浪(10音浪等於1元)的禮物,佔據當日禮物榜前兩位,遠超第三名的150萬音浪。

4月16日老羅第三次直播時,“小鑫鑫老師”以122.2萬音浪再次摘得禮物榜頭名,該數佔當日老羅音浪總量近2成。

吃瓜群眾們大開眼界,“太精彩了,兩個女人為老羅爭打賞榜單第一名”、“富婆的世界我們不懂!”

這兩位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這麼瘋狂地打賞?真的是老羅的粉絲嗎?

平臺數據顯示,“周文強太太” 在4月10日當天漲粉3.8萬,是平時的近20倍;“小鑫鑫老師”是一個新賬號,從4月10日老羅直播當天才開始發佈短視頻,當天漲粉40萬,4月16日她衛冕禮物榜冠軍後,粉絲數飆升到65萬。

所以,TA們壕刷禮物是為了給自己引流、漲粉,而不是為了表達對老羅的喜愛和支持。當然,TA們應該會因此而“喜歡”老羅的。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故事二:“去”與“留”之爭

2016 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脫”派的情緒煽動戰勝了“留”派的理智分析。結果出來後,一些冷靜下來的人們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成了偏執輿論的犧牲品,又倒戈投向“留”派。一些人主張舉行二次公投。英國“脫歐”進入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

“脫歐”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國家戰略決策,普通人難以理解箇中原委。於是,很多人選擇哪一派看起來更有理、甚至更有力作為判斷標準。

正如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很多人並不理解競選的施政方略具體內容,而是根據候選人的外表形象、談吐氣質、個人喜好,決定把選票投給誰。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故事三 反恐戰爭的真相

2001年“9·11”事件後,全美各地軍隊進入最高戰備狀態。雖然塔利班表示此事件與本·拉登無關,但小布什政府認定本·拉登是此次恐怖襲擊的幕後元兇,並立即通過了《愛國者法案》。

10月7日,美國打著“反恐戰爭”的旗號,入侵阿富汗。從此,阿富汗陷入了長期戰亂、動盪的泥沼。2020年2月,美國與塔利班簽署協議,宣佈結束長達十八年的阿富汗戰爭。

但是,時至今日,“9·11”事件的真相依然撲朔迷離。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Ⅰ 我們處於“後真相時代”

現實看起來黑白分明,而實際上與混沌一樣,真假難辨。

美國政治新聞記者沃爾特·李普曼寫道:

我們的看法涉及的空間、時間和事物超出了我們的直接觀察範圍。因此,我們不得不根據其他人的說法和我們的想象將它們拼接在一起。

當事情發生時,我們的大腦天性是想要理解事情原委、來龍去脈;當我們無法獲取所有信息時、或者難以理解時,要麼受到外部的干擾影響,要麼大腦自行編織故事、尋找理由(大腦非常精通於此),作出看似“合理化”的解釋。

信息時代的特徵是,一方面信息爆炸,人們被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裡,另一方面,事實和真相被隱藏、遮蔽,難以獲知。媒體擅長的不再是傳播真知,而是強化偏見和煽動情緒,裹挾著大眾向自己不甚明瞭的方向狂奔。技術促進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也造成了信息的扭曲、變形。

這是“後真相時代”。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一詞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對它如此定義:

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情感戰勝事實,情緒的影響力大過事實本身。人們不再關注事實為何物,因為事實本身變得不再重要。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隨著互聯網技術、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真相已不再如過去那樣為人們所看重,對於真相的挖掘剖析已經式微,情感化敘事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真相讓位於情緒,事實讓位於宣傳

得情緒者,得天下。

尤瓦爾•赫拉利對於人類的處境則更為悲觀,他在《人類簡史》中說:

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


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矇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

人類與真相猶如相距萬里銀河的牛郎織女,永遠難以謀面。

Ⅱ 我們只有“競爭性真相”

在“後真相”時代,我們獲得的信息和認知,實質上如同一張張照片。

照片看似“真實”地記錄著外部景象,但實際上總在改變這種“記錄”,比如,通過取景框,剪裁掉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景物;通過調整焦距和景深,改變景物的清晰度;通過快門速度和曝光量,製造想要的光影效果。運用暗房或者數字處理軟件,還能對照片做進一步修飾。

真實的景物只有一個,但我們可以將其呈現出不同的影像,而看照片的人無法知曉景物本身究竟如何。

英國作家赫克託·麥克唐納把這種對於同一個事實的不同描述,稱為“競爭性真相”,包括四種類型,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與未知真相,我們在這裡重點考察前三種。

需要注意的是,“後真相”與虛假謠言、憑空捏造無關。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1 / 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我們“看”到的一部分事實,它是事實,但不是完整的、全部的真相。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都如同六個盲人一樣,認為自己知道了真相,其實,我們知道的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比如,請你根據以下描述,判斷這是什麼時代:

開發出了很多重要技術,尤其是在交通運輸和個人衛生領域;民主制度蓬勃發展,許多人加入了工會,獲得了選舉權,社會變得更加公平;許多窮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們變得更加健康和強壯。

這段話描述的不是和平盛世,而是一戰期間的英國。飛機、不鏽鋼、衛生巾等技術得到了發展,所有男性公民和很多女性公民獲得了選舉權,很多窮人由於入伍參軍,在飲食上比家中更有營養。

上面那段話是事實,一戰時英國確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它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只是整個圖像中的一部分。

接下來,還是關於一戰的話題。教科書上總是把一戰結束原因“套路式”地歸結為三方面:

  • 經濟方面:連續多年戰爭導致國民經濟嚴重衰退,民不聊生
  • 政治方面:美國1917年4月參戰,蘇俄1917年11月退出戰爭
  • 社會方面:各國工人運動、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民眾厭戰情緒蔓延

這些都沒有錯,都是真相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事實上,這些分析忽略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也許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歐洲大流感。

1918年,歐洲大陸爆發“大流感”,在大約6個月內奪去2500萬~4000萬人的生命,比持續了52個月的一戰死亡人數還多,造成各國都已沒有兵員投入戰場,當年年底,一戰戛然而止。

再來看一個選擇題。請問,在以下三個選項中,哪個描述的是丘吉爾?哪個是希特勒?哪個是羅斯福?

  1. 篤信巫醫,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菸史,而且嗜酒如命
  2. 生活散漫,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經常酗酒,有過吸食鴉片的記錄
  3. 素食主義者,不吸菸不喝酒,不近女色,嚴謹、自律

這些話都沒錯,但都只是描述了這些人的一個側面。如果根據這些描述就做出判斷,無異於盲人摸象。

(答案:1 羅斯福,2 丘吉爾,3 希特勒)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在商業社會里,消費者很容易被“片面真相”的宣傳廣告誤導。

高露潔曾經一度在廣告裡宣稱,“超過80%的牙醫推薦高露潔”,多年來“霸佔”著觀眾的心智。這句話暗示觀眾,高露潔的推薦量高於其他品牌,但實際上其它品牌牙膏的推薦量與高露潔不相上下,不存在高下之分。高露潔選擇性地提供了一部分事實,達到誤導消費者的目的。

所以,當我們需要進行判斷和決策時,例如股票投資、找對象、買房子……,儘量做好充分的準備,廣泛收集信息、多方比較權衡。越是複雜、重要的事情,越要謹慎冷靜。

2 / 主觀真相

主觀真相指的是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當某人說,他“認為”某樣東西很好、某件事很妙、某個股票或房子極具投資價值時,他就是在表達“主觀真相”。由於這種強烈的主觀色彩,它可以因為環境、觀念而隨時改變。

主觀真相的實質,是把一部分事實與主觀看法混淆在一起,在對客觀情況的描述中“夾帶私貨”、把自己的觀點、主張、論調融入進去,如果聽者不注意、不仔細加以分辨,就會將別人的看法連同事實一起吸收進去。

相對於“片面真相”,“主觀真相”的潛在威脅更大。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在“英國脫歐”公投中,脫歐派片面渲染全球化、歐盟一體化、外來移民……造成的問題,刻意放大負面影響、忽視積極作用,以這種“主觀真相”引導民眾的注意力,利用人性中的“損失厭惡”達到最終脫歐的目的。

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很快宣佈塔利班是幕後元兇,但自始至終沒有拿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塔利班策劃實施了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不過,這起事件極大激發了美國人的“民族主義”情感,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民眾中有90%的人支持美國對恐怖主義分子實施軍事打擊。

3 / 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指的是人為創造的真相。人類有史以來創建的所有理論、學說、觀念等等,都屬於“人造真相”,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長期“格物致知”的必然產物,包括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法律、制度……

尤瓦爾•赫拉利說:

我們現在這個絢麗而複雜的世界,不過是建構在一個虛擬故事之上,秩序和規則的建立,所依靠的是人類八卦的力量。

人類文明的創造物既是社會進步的加速器,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了巨大的慣性阻礙,每一次觀念的變革,往往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

文藝復興前期的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因為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太陽中心說”,顛覆了教廷統治的根基,被判定為“異端”而處以火刑。

對於不符合認知習慣的事物,人們總是會聽從本能的聲音加以排斥,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建議。

心理學家保羅·羅辛曾經做一個實驗。

他向參與試驗的人展示了一個剛剛打開包裝的新便盆,邀請他們用這個便盆喝水,結果遭到了大多數人的拒絕。便盆只是一種容器,它的用途取決於人們的規定。對於那些從未見過它的人,用它飲水絕不會需要權衡再三、顧慮重重。

Ⅲ 我們與真相為什麼如此遙遠

A 現實的複雜性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在本質上是複雜的。

即使通訊技術和媒體發展到今天、幾乎全球各地的信息都唾手可得,可是我們也經常發現,自己需要的、想了解的真相仍然無從獲取。儘管信息氾濫,但有價值的信息依然不可多得。

據統計,在每一分鐘的時間裡:

全球共計發出2億封電子郵件


谷歌提供200萬次搜索結果


YouTube用戶上傳48小時的新視頻


Facebook用戶共享68.4萬比特內容


Twitter用戶發出10萬+個推特


Tumblr作者發佈2.7萬個新帖子


Instagram用戶共享3600張新照片

…… ……

在信息時代,互聯網看似“拉平”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實則加劇了數字鴻溝。無以計數的信息和內容,每時每刻都在記錄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切,但我們無法全部知曉。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這一方面與個體的主觀因素有關,比如自身的認知能力、需求相關度、興趣愛好等等,另一方面與人類整體的能力有關,受制於人類的認知手段,對於“宇宙黑洞”和“量子糾纏”之類的探索研究,將在很長時間裡無法突破技術壁壘;即使擁有相應的手段,但由於成本高昂而難以付諸實施,比如,耗資360億元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

從商業談判、選擇投資標的、公司選址,到買哪件衣服、看什麼電影、玩什麼遊戲,都無法掌握關於“對象”的全部事實,只能在“近似真相”的情況下判斷、決策、行動。

B 自身認知模式的缺陷

除了客觀世界固有的複雜性之外,人類本身的認知模式也加大了獲知真相的難度。

赫伯特西蒙(司馬賀)把人類的認知模式分為“直覺模型”和“行為模型”;基思斯坦諾維奇用“三重心智”來描述人的認知體系,包括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兩個理論的共同點在於,都認為人的認知有很大一部分源於直覺,即下意識反應,只有很小一部分受理性控制。

直覺式的認知,是生物長期演化形成的、與生俱來的,特點是速度快、能對刺激信號迅速做出響應,不佔用認知資源(不需要思考),這是一種本能行為。如果外部情景與自身期待不一致,會立即尋找最容易想到的理由,作看似合理化的解釋——不管是對是錯。這就是造成“片面真相”、“主觀真相”的原因。

理性化的認知,則是人類獨有的認知模式,與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前額葉密切相關。理性認知賦予人類觀察、學習、推理和思考的能力,需要佔用大腦資源,因此響應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理性認知具有反省自身的特點,能夠反思自己的對錯與合理性,從而糾正偏差,降低未來發生錯誤的概率。

但是,理性認知的能力是後天形成的,需要專門培養和持續訓練,不如直覺式認知來得輕鬆、省勁兒;而且,如果習得了不正確的觀念、安裝了不良的心智程序,理性認知也會導致思維謬誤。


Ⅳ 向著真相,前進!

真相遙遠,並不意味著無法接近。儘管人類不是完美的生物,但理性的力量能幫助我們越來越接近真相,所以,重點在於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

1 隔離不可靠信息源

我們瞭解到的信息,只是一些“競爭性真相”,而且很多情況下是二手或者多手的、是經過別人修剪和加工過的信息。

因此,首先要有意識地隔離不靠譜的信息源頭,不要讓以下三類信息進入自己的視野:未經驗證的、推測成分較多的、明顯帶有主觀情緒的,不要在這類信息上面浪費時間。

網上的一些公眾大號、KOL,就是依靠這類“爽文”迎合讀者宣洩情感的需求,實際卻沒有多少有價值的內容和信息量。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2 建立科學的信息分析模式

一是信息分析基本原則:全局認識、交叉驗證。對問題、現象、事件形成整體性的認知框架;通過多渠道收集信息,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驗證和比對,剔除錯誤、偏狹的信息。

二是信息分析流程:信息獲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報告。

這一系列連貫的步驟,能夠像漏斗一樣,過濾掉沒有價值的信息,將有用的信息拼接、整合起來,建立對問題或事件的完整認識,從而一步步接近事實真相。

3 理性思考,避免過激和情緒化

克服被動接受的習慣,主動尋找信息。當你從一個渠道(公眾號、微博、朋友告知等等)獲知關於某件事的信息後,主動藉助其他信息源、新聞口徑進行搜索,核實驗證,在這個過程中,鍛鍊獨立自主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經常向自己提問,“這是唯一的解釋嗎?”“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情況或選擇?”“為什麼一定是這樣?”等等。

多花些時間讀書、學習,系統性地掌握一門或多門學科知識。廣博的知識儲備幫助你打開視野和思路,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不實的信息和新聞往往經不起“曝曬”。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往往被紛紛擾擾的假象矇蔽、干擾。理性,就是去魅破障的“慧眼”,幫助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真相在哪裡?三步助你遠離紛紛擾擾的假象,把真相看個清楚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