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人居環境整治:綠樹掩映農家院 美麗宜居新農村

衡水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記:綠樹掩映農家院 美麗宜居新農村

衡水市人居环境整治:绿树掩映农家院 美丽宜居新农村

前不久,阜城縣阜城鎮馮塔頭村村民在打掃門口衛生。河北日報記者 焦 磊攝

衡水市人居环境整治:绿树掩映农家院 美丽宜居新农村

饒陽縣王同嶽鎮王同嶽村村民在經過改造的坑塘旁扭起大秧歌。(河北日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焦 磊攝

去年以來,衡水累計改造廁所25萬座,1775個村完成了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800個村實現汙水管網集中處理,2406個村實現農村生活汙水管控;2149個村完成美化整治,建設小遊園、小菜園等5.8萬個,建設美麗庭院26萬個

甬路、涼亭、綠樹、花草……日前,在衡水市饒陽縣端午村的生態小公園裡,村民尹士連告訴記者:“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六七米深的大垃圾坑,現在是村民們最喜歡來的地方。”

“早就想整治環境,可是有心無力。這兩年我們借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東風,大力度建設新農村,讓農村變得更美麗更宜居。”端午村黨支部書記鄭志輝說,他們用一塊荒了十多年的集體廢棄地招來一家企業,再加上100畝果園重新發包和上光伏發電等項目,村集體收入慢慢多起來。有了錢,村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人居環境:硬化了道路,安裝了路燈,綠化了街巷,還建起了公園廣場,村民們有了活動和遊樂的場所。

端午村的變化是衡水市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以垃圾處理、汙水治理、廁所改造、坑塘治理為重點,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去年以來,累計改造廁所25萬座,1775個村完成了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800個村實現汙水管網集中處理,2406個村實現農村生活汙水管控;2149個村完成美化整治,建設小遊園、小菜園等5.8萬個,建設美麗庭院26萬個,農村舊貌換新顏。

深度治理

讓居住環境更稱心舒心

從衡水市區出發,沿著東湖大道往南驅車約20分鐘,濱湖新區“鹽河小鎮”——徐家南田村的標牌便映入眼簾。

如今這裡街巷整潔,景美氣清。可是說起過去的環境,村黨支部書記徐紅巖直搖頭:“不少村民的房子修得漂漂亮亮,卻不注意衛生,生產生活垃圾亂倒,柴草秸稈亂堆,村莊內外、道路兩側、溝渠坑塘等地暴露垃圾比比皆是。”

2019年初,濱湖新區開展了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趁著這股熱乎勁兒,徐家南田村開展了衛生大掃除,把存量垃圾清掃一空。以往村裡隨處可見的舊磚破瓦得到了集中清理,柴草垛也通過多種方式被“消化”了,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衛生宣傳、制訂村規民約等起了作用,現在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都提高了。”徐紅巖說。

去年,衡水市先後制訂了一系列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實施方案,對所有村莊及周邊區域、鐵路公路沿線、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河道溝渠等重點區域開展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行動。目前該市所有村莊完成歷史積存垃圾清理工作,實現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該市還明確提出了優先實現市域垃圾處理PPP模式、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全覆蓋、優先改造農村旱廁等目標要求。在農村開展廁所糞汙無害化處理,實現糞汙資源化利用。衡水把“廁所革命”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突破口,將其作為基礎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來抓,成立指導小組,舉辦技術培訓班,使農村廁所改造工作順利進行。截至目前,衡水市改造農村廁所34972座。

農村汙水處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難題,為此該市對衡水湖周邊、南水北調工程輸水渠道沿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的村莊,安裝汙水管網集中處理設施,優先解決汙水處理問題;對經濟條件較好、人口聚集度較高的村莊,採取集中處理或分散處理模式,先行開展汙水治理;對其他村莊,鼓勵農戶收集汙水用於廁所沖洗,有效管控汙水排放。截至目前,衡水市累計鋪設汙水集中處理管網220166米,建設汙水處理設施30座,兩個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項目納入去年環境治理保護中央儲備庫,申請中央資金4554.13萬元。

模式再造

構建城鄉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

記者採訪時,武邑縣武邑鎮大郭王思公村黨支部書記郭雲華正像往常一樣開始一天的衛生巡查工作。“新華衚衕附近有柴草垃圾,團結衚衕的地面需要簡單清理……”他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一邊記錄,一邊打電話通知負責衚衕衛生的巷長。郭雲華也是村裡平安大街的街長,定期檢查自己所負責街巷的衛生,是他日常的工作。

為了保證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性,武邑縣實施了城鄉衛生一體化全域保潔制度,健全了“戶分類、環衛公司收集轉運、縣處理”運行管理體制,同時建立起鄉、村管理網絡,各村明確1名村幹部具體負責環境衛生工作,對本村環境衛生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各村保潔員都有責任區域,同時推廣完善門前“五包”責任制,形成了幹群聯動、全民參與的環境衛生治理格局。

“實行糞汙處理一體化後,老百姓日常生活方便多了,汙水、糞便都有了更好的用處。”談起村裡的“廁所革命”,郭雲華對現在的情況很滿意。武邑鎮一位工作人員接過話茬兒:“處理後的水直接用於灌溉農田、澆花種樹,糞渣運往河北隆大莊園畜牧有限公司進行有機肥加工,做到了糞液滿了有人抽、廁具壞了有人修、抽走之後有效用,形成糞汙‘管、收、用並重,責、權、利一致’的市場化服務體系。”

走進濱湖新區的村莊,乾淨平坦的鄉間小路縱橫交錯,綠樹掩映的農家院落整潔怡人。“要把這種面貌保持下去,必須用市場化手段使之常態化。”濱湖新區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劉東來說,他們採取“購買社會服務,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的方式,與保潔物業公司簽訂了保潔服務合同,實現了環衛保潔全區覆蓋、垃圾處理全區統一。

按照每百戶1名保潔員的要求,濱湖新區建立了343人的保潔員隊伍,根據街道、路段落實責任、分組管理,按路段、戶數規定保潔員責任範圍,製作了環衛監督公示牌,方便群眾監督。目前全區已有69個村莊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體系。為提高垃圾處理能力,濱湖新區對魏屯鎮、園博園原有的垃圾壓縮站進行了升級改造,新購置垃圾清運車5臺,訂製配套垃圾收集箱300個。

如今在衡水,所有村莊都已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由政府投資購買環衛社會化服務,以“政府+公司+平臺”的模式,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環衛治理體系,實現了城鄉環衛清掃、垃圾清運、統一處理常態化,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在此基礎上重點推進了村旁、屋旁、路旁、水旁和溝渠邊角坡地的植樹綠化,打造“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田園風光。(河北日報記者 陳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