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一言難盡白乃廟

白乃廟始建於1726年(清雍正四年),位於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蘇木所在地,這裡和錫林郭勒盟西蘇旗毗鄰,是一座民間集資建的召廟,主要施主是勒布森扎木蘇。該廟有金剛殿、護法神殿、戒律學塾獨宮、乃登殿、綽德巴獨宮、岱青喇嘛獨宮等六座獨宮,以及兩座活佛寢宮(拉布仁),五個廟倉,兩個喇嘛教學部(拉桑)。如果還原原貌大體是如圖這樣的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據老年人說在廟的附近就在舊蒙校稍微靠北的地方,還建有五座五丈高的佛塔,按時祭祀白音朝克圖的三個敖包,記得小時候在遺址附近經常能挖到一些泥制的小東西,每個裡面都會有一張紙條,上面畫著各種符號,藏傳佛教的佛塔應該是這個樣子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白乃廟東敖包山上的敖包直到現在還有附近的牧民在祭祀。只不過和百多年比起來少了許多虔誠,少了許多執著,多少一些娛樂……不過我們還是希望蒼生天,能夠保佑這一方水土,這一方人平平安安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喇嘛最多時達一百多名,請過八世活佛,最後一世活佛甘珠爾喇嘛巴拉登龍德格道爾傑札木蘇於1946年坐床(曾為本旗政協委員)。其實蒙古族原本是信仰撒滿教的,明末清初的時候滿清最忌憚的就是蒙古人,喇嘛教就是滿清人為了更好的從思想上統治蒙古人,而從西藏引入的。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讓蒙古人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藏傳佛教的四大活佛有兩大活佛是在蒙古族地區:清代主管前藏政教的達賴喇嘛(一級活佛)、主管後藏政教的班禪額爾德尼(一級活佛)、主管外蒙古藏傳佛教的哲布尊丹巴(準一級活佛)、主管內蒙古藏傳佛教的章嘉呼圖克圖(準一級活佛,清代、民國均封為大國師)。其中,宗教地位上,達賴、班禪要高於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圖克圖。由於漠南蒙古離內地比較近,歸附滿清的時間也早,所以滿清比較信任他們,把他們的關係比作“滿蒙一家”。漠北蒙古就差一點了。為了發展喇嘛教清政府經常撥專款在蒙古人聚居的地方興建喇嘛廟。解放前基本上家家有喇嘛。喇嘛的社會地位也很高。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1934年九世班禪額爾德尼大師從蘇尼特右旗王府(即德王府)前往百靈廟途中駕臨該廟,數百名僧俗前來朝拜。1943年,青海高僧託萬活佛駕臨該廟,舉行了隆重的宗教儀式。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九世班禪及其隨行人員。九世班禪大師是個愛國者,他生命的最後十幾年都是在內地度過的。在民國時期幫助中央政府安撫內外蒙古、西藏做了不少事情。


下面這張照片中的兩個人在民國時期是非常著名的,一位是九世班禪(坐者)另一位就是鼎鼎大名的瑞典人斯文赫定(立者)。白乃廟有幸和他們二位都有淵源……上世紀三十年代,德王在 百靈廟搞蒙古自治運動,為了擴大影響製造聲勢,特意請來了當時正在內地的九世班禪。而斯文赫定也是在這個時期在綏遠搞考察。白乃廟是德王府(溫都爾廟)到百靈廟的必經之地……


白乃廟建廟前,因此地有一位叫白乃格的老牧民與老伴生活在這裡,故得此名。藏名稱“若希卻登”,意為寶地。這個傳說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看這裡後來不是陸續發現了銅礦、金礦嗎?而且在七十年代初從廟圈一直往南到南菜園地都是一片溼地草原,水草豐美。該廟供奉毗盧遮那佛、彌勒佛、無量壽佛、文珠、大勢至尊主佛以及眾多護法神,並存有《甘珠爾》、《丹珠爾》等大量佛法經卷。該廟財力雄厚,解放初期尚有廟產羊兩萬多隻,馬六百多匹,牛五百多頭,駱駝一百多峰。可惜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毀於一旦,這是我見過的唯一廟產。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這是現存的廟圈最古老的建築了吧?所謂“廟圈”就是在廟的周圍發展起來的居民區,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一度是白乃廟最繁華的地方,公社的各個機關,四子王旗派駐的機關單位郵電局、衛生院、供銷社、旅店飯館、聯合廠都在這一片,白乃廟曾經一度是四子王旗除烏蘭花外最繁華的地方。也是最早實現“點燈不用油”(電燈)的地方。如果當時朱白鐵路不要下馬的話,現在的白乃廟就是另一翻景象了……後來由於礦區的劃分,單位都向南搬遷了。要說白乃廟興也礦山,敗也礦山見仁見智吧,人人心裡都有桿秤……


當年的合作社的確是白乃廟唯一的供給渠道。家裡大人去供銷社買個針線、打斤醬油,我們便爭著去辦理,其實心裡有不願說破的小算盤,期盼著多剩幾分的硬幣,給自己買個糖果、買本小人書,感覺幸福也不過如此。


工農村——還記得吧?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曾經是經堂門前的菩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榆樹,記得我們小時候還是非常茂盛的。直至現在還可以想象到當初白乃廟的經堂上的喇嘛眾生,終日青燈古佛,日復一日的晨鐘暮鼓是何等繁華……而如今繁華落盡,一切都歸於了初時的平靜,只落的個斷瓦殘垣,幾顆半死不活的老榆樹。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都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礦產資源的胡亂開採、無序開採得到了遏制……但願再還白乃廟一個綠水青山吧。從今往後,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抬頭仰望著百年古樹,滄桑的年輪雕琢著歲月的痕跡,每一顆古樹背後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老榆樹經過百年的風吹沙打,特別是近幾十年的含汞尾沙的禍害,居然還有活下來的,真是奇怪。也許這是上蒼留給白乃廟人的最後眷顧吧……


說起白乃廟就一定繞不開銅礦,白乃廟銅礦位於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鎮,礦區東西長約十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共有兩個礦帶,十二個礦段,礦區的面積約二十五平方公里


白乃廟銅礦與朱日和——白乃廟鐵路的建設。 白乃廟銅礦始建於一九五八年,當時第二個五年計劃剛開始的,國家對銅的需求量很大。地質部門開展的全國地質普查中發現了該礦。隨即開始籌建該礦,由於儲量巨大,兼含銅金銀硫鉬等多種金屬,國家決定同時建設朱日和——白乃廟鐵路。一九六零年六月朱白鐵路開始上馬建設。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也沒有太多的資金又匆匆下馬了。一九六八年在我國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因對短線產品銅的需求,所以銅礦又上馬了。但過了不久因中蘇關係再度緊張銅礦又鍰建了。緩建後當時銅礦只留下少量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做基本的設備維護,其餘的人員全部分散各地。現在如果順著白乃廟到朱日和的舊路(不要走油路)還可以看到朱白鐵路的遺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一九七三年正式上馬建設,白乃廟礦區的礦藏分佈在東西長十公理南北寬一公里的礦帶內,劃分為十二個礦段。最先開發的是經濟價值最高銅含量較高的二三礦段,餘下的礦段等以後有條件再開發。


看看四十多年前的烏盟白乃廟銅礦。等我們老了。也許因為又回到童年的礦山看了看,看到曾經繁華的家園已成為廢墟,成為一段不登史冊的故事,被人們永遠的忘懷……


咱們工人有力量�全靠人工立井架


井架是礦山生產的主要構築物,在整個礦井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白乃廟銅礦的井架是單斜撐式雙繩鋼井架,四十多年前在缺少大型設備的情況下,靠人工自力更生完成,確實不簡單�


列電——一個漸行漸遠的名字。現在很多人都對這個名稱不是很熟悉了。其實就是列車發電站。七十年代銅礦有自己的自備電廠,建在四十五公里外的朱日和鐵路附近。八十年代隨著水電部第三十三列電站的到來,自備電廠也停止了運轉。三十三列電站的機組是從捷克斯洛伐克引進的2600千瓦機組。八十年代初從貴州順鐵路開到朱日和的。


人工澆築選廠三號皮帶走廊。經過幾年的建設,在一九七六年白乃廟選礦廠正式投產運行。


現在的三號皮帶走廊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二礦段主井口


尾礦壩是孩子們的樂園。那時候的尾礦庫水多礦少,一到夏天我們經常在那裡游泳…


尾礦庫其實也是一個大大聚寶盆,據資料顯示:白乃廟銅礦尾礦庫保有量在650萬噸以上,全部尾礦的平均品位是每噸含:金0.3克、銀2.53克、鉬0.011克、銅的品位是0.11%還有鐵、硫等元素…


規劃中的四百萬噸主豎井。白乃廟銅礦是個礦體多,儲量大的礦山,處理量小制約了礦山的發展


一切都在變,不管事情變得多壞,在不遠的地方,相信總會有一些美好即將來臨……


日暮鄉關何處是……至今還記得六礦段的榆樹溝,機修山滿坡的馬蓮花,格魯阿瑪山上的山丹丹花,還有白石崖漫山遍野的酸毛杏,北工地綠油油的農場菜地……


看不夠的花開花落


手指間的落日餘暉。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遠去,白乃廟銅礦也沒有抓住市場經濟的機遇,沒有重新振興起來,白乃廟地下無窮的寶藏也隨著一段時間的亂採亂掘,無序開採、管理不善走向了沒落……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但願我們後來人引以為戒,老礦山終有再現輝煌的一天


幹一行愛一行


六礦段榆樹溝。現在也沒多少樹了


榆樹溝過去可是個好地方,這裡有好多野生的大榆樹,盤根錯節,奇形怪狀的,樹木茂盛,漫山遍野的野花。這裡有許多童年的記憶……


一九七三年,103地質隊在三礦段勘探。內蒙古103地質隊從五八年就一直在白乃廟附近勘探,由一開始的帳篷到後來蓋起的土窯,一直沒有離開過白乃廟,甚至給這裡留下來一個地名。 七十年代白乃廟的獨貢裡放滿了地質隊的巖芯樣本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大體是在這個位置拍的�


103地質隊女子轉機組


白乃廟銅礦車隊部分職工


四十多年的老照片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是那個年代礦山企業的最大特點


辦公樓門前的合影


一九七六年時的銅礦


對比一下,發現幾十年來廠房、井架、大煙囪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這裡的工人來的來,走的走,一波一波。


降壓站,主豎井


看看現在的主豎井


站在斜井的井塔上可以把礦區盡收眼底


這算是銅礦的地標建築了吧?我們從小看到大…


一行白鷺上青天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銅礦大禮堂,礦上一些重大的會議,活動都在這裡舉行。記得小時候還經常放電影……


安裝球磨機,總感覺那時候的人都著使不完的勁�


這是一九七五年銅礦選廠正在安裝天車吊的一張照片。


七三年全體職工在大禮堂開批林批孔大會,當年的礦山人——一群淳樸的人


白乃廟銅礦民兵連部分人員打靶歸來


四十年前老一代礦山人的合影,背景就是主豎井


八十年代選礦廠外出學習人員留影


那時候的企業文化還是很豐富的,銅礦有自己的秧歌隊,都是職工和子弟們自發形成的,逢年過節扭一扭。


礦山秧歌隊的風采


鬧元宵的人們


先進集體,一面錦旗、一個獎狀就可以給人以無窮的力量……


先進個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獎勵基本上都是精神上的…


一定有你熟悉的人……


老一輩銅礦工人風采�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四子王旗——一言難盡白乃廟


都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礦山�白乃廟銅礦留下了一代代礦山人太多的回憶……


四十年前的銅礦籃球隊�當時白乃廟銅礦有很多知識青年,他們來自北京、天津、上海,還有很多內蒙本地的知青,最多的時候有二百多人……他們為礦山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