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明智光秀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天下人”織田信長的家臣,他的一生非常傳奇,早年不過是個低賤的武士,侍奉織田信長以後,才通過戰功逐步成為織田家的家老之一。然而,在織田信長即將統一天下之際,明智光秀突然舉兵叛亂,襲擊了主公所在的本能寺,逼死了信長,改變了日本的整個歷史走向。

在現當代日本的藝術作品之中,日本戰國時代的許多武將形象都已臉譜化,例如自大刻薄的織田信長、狡猾奸詐的羽柴秀吉、憨厚老實的德川家康等等。而明智光秀對應的形象,大多數都是“儒雅隨和的武士”。

雖然國內很多作者都將明智光秀描述成上述的樣子,不過,藝術作品終歸是藝術作品,剝開粉飾的外衣以後,明智光秀在歷史上究竟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光秀的出身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明智光秀



織田家中有著被稱為“織田五大將”的五人,分別為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瀧川一益、明智光秀、羽柴秀吉。除去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是尾張國豪強出身外,瀧川一益、明智光秀、羽柴秀吉都是織田信長從低賤之輩中提拔至家老的家臣,這三個人的特點便是在侍奉織田家以前的經歷成謎。

雖然後世將明智光秀敘述為是美濃國守護土岐氏的支流明智氏出身,但是卻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此事。根據江戶時代創作的《續群書類從》中收錄的《明智系圖》記錄,明智光秀是土岐明智氏的庶流出身,而在軍記物《明智軍記》等書中則又變為了明智氏的嫡流。不過這兩個記載都是後世牽強附會所為,實際上並不靠譜。

從明智光秀曾侍奉十四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的經歷去查證的話,會發現在室町幕府的“奉公眾”(將軍直轄武裝)中的“外樣眾”名單中曾出現一個名叫“土岐明智中務少輔”的人。不過,奉公眾之中的武士,大多數都是由武家的庶流出身,如果明智光秀是此人後裔,那麼他也絕非是美濃國明智氏的嫡流。而在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時期的役帳中,奉公眾中“足輕眾”的名單裡則有個叫“明智”的傢伙,而這傢伙極可能就是明智光秀。

那麼,“外樣眾”出身的奉公眾明智氏,是如何淪落到低級步兵的“足輕眾”行列呢?真相不得而知,但是通常的情況下,要麼就是外樣眾明智氏絕嗣,找了地位低下的武士繼承家業,要麼就是這個“明智”根本就與土岐明智氏沒有關係。

與明智光秀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立入宗繼晚年曾回憶到:“惟任日向守(即明智光秀)獲得了丹波國的領地,真是前所未聞的幸運之人。”立入宗繼的話有些意味深長,因為無論在鎌倉時代還是在室町時代,土岐氏本就是美濃國的名門望族,室町時代一度領有美濃、尾張、伊勢三國的守護職役頭銜,明智光秀若真是土岐氏出身,其受封丹波國之事又如何會“前所未聞”呢?

另外一個曾與織田家關係甚好的葡萄牙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在自己的報告中提到,明智光秀的出身是“一個低賤的步卒”、“不過是公方大人家臣裡的兵部太輔(細川藤孝)的家臣而已”。弗洛伊斯的記載,似乎更加坐實了明智光秀的低賤出身。

除了他人的記載以外,明智光秀本人在制定《明智光秀家中軍法》時自述,也說自己本是低賤之輩,多虧了織田信長的提攜,方才成為一方大將。

因而,一個低賤出身的武士,是不太可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的,這自然就成為擊破明智光秀“儒將”形象的第一個證據。

背叛幕府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足利義昭



在通說之中,明智光秀是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之間的聯絡人,信長上洛就是在他手上一手促成的。可是,若是從一次史料裡來看,當時充當足利家與織田家之間中間人的實際上是足利義昭的家臣細川藤孝與和田惟政,明智光秀作為一個低賤的武士,自然不可能承擔這種重任。

明智光秀真正的登場,是在《信長公記》中永祿十二年(1569年)正月五日發生的“本國寺之戰”中。根據太田牛一的記載,本國寺之中的守軍中有一個叫“明智十兵衛”的武士,此人便是明智光秀。

織田信長手下人才濟濟,他自己也非常有提拔人才的眼光。明智光秀出色的能力很快就被信長看中,被提拔為了足利家與織田家之間的交涉人之一。此時的光秀既是足利家的家臣,又是織田家的家臣,這在戰國時代其實非常常見,例如負責武田家與北條家外交的小山田氏也是武田、北條的“兩屬家臣”。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明智光秀是不是良禽不說,擇木的眼光倒是很獨到。雖然他的身份是“兩屬家臣”,但是卻已經完全倒向了織田家。等到元龜四年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反目以後,明智光秀更是直接站到了織田家的一方,在京都興兵縱火,恫嚇昔日的主公足利義昭。

暴虐的光秀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細川藤孝



元龜二年(1571年)時,因為前年比叡山延歷寺包庇與織田信長敵對的淺井、朝倉兩家,雙方鬧得很不愉快。這年正月,細川藤孝來到明智光秀家中拜年,二人聊到興起之時,明智光秀突然感慨了一句:“今年山門恐怕要滅亡了。”

“山門”指的便是延歷寺。

此時的明智光秀正作為織田家的一員負責宇佐山城的防禦。在此期間,光秀給當地的豪族送去了書信,表示要“對延歷寺領內的住民斬盡殺絕,這樣才能完成原定的計劃”。

光秀提到的“原定的計劃”,恐怕就是織田家攻打延歷寺之事了,從這封書信來看,明智光秀壓根就沒有像電視劇中那樣反對攻打延歷寺,反而是織田家中的積極份子。戰後,明智光秀確實因為在此戰中覺悟比較高而受封了近江國的滋賀郡坂本,也就是原延歷寺的地盤。

天皇的抗議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山門燒討



山門燒討事件後,明智光秀趁著懲處延歷寺的機會,侵佔了許多延歷寺下轄的分寺領地,而這些寺領正是受織田家所保護的。

在室町時代,武士侵佔莊園領地之事比比皆是,莫說是寺社的莊園,就算是天皇、幕府將軍的御料所,敢於侵佔之人也大有人在。當時的日本皇室在信長上洛以前非常貧困,長年受到這些寺社的接濟,此時雖然信長竭力主張恢復皇族與公卿的領地,但是寺社依舊還是會定期向朝廷奉納一些年貢。也就是說,明智光秀侵佔了延歷寺分寺的莊園,實際上是侵犯了朝廷的利益。

時任天皇的正親町天皇收到寺社的投訴後非常生氣,此時的明智光秀還是兩屬家臣,天皇便向幕府提出抗議,要求足利義昭懲罰明智光秀,返還寺領。不過正如前文所述,室町時代武士侵佔貴族、寺社領地是非常常見的,作為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昭當然對此事感到見怪不怪了。

於是,足利義昭摳了摳鼻子,對天皇來使表示:“我知道了。”隨後此事就被束之高閣。

正親町天皇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足利義昭處理明智光秀的消息,這才意識到幕府在朝廷這邊只是敷衍了事。天皇感到顏面無存,這才想到了明智光秀還有另外一個主公——織田信長。

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卿山科言繼被委任為敕使,帶著朝廷的聖旨屁顛屁顛地去了岐阜城,等到了以後才知道織田信長正在外打仗,山科言繼便只好在岐阜城等待信長返回,閒著沒事幹,便寫日記記錄在岐阜城的見聞。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山科言繼



幾天之後,山科言繼突然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原來,明智光秀得知天皇派敕使去找織田信長告狀了,便急匆匆地趕到了岐阜城,搶在信長之前會見山科言繼。

“山科大人長期呆在岐阜,手頭一定很緊吧?這是小人的一點心意……”明智光秀說著,從懷裡摸出了一個錢袋,交到了山科言繼的手上。

“信長大人那邊,還有勞山科大人美言了。”光秀嘿嘿嘿笑到。

山科言繼這時候才意識到,明智光秀這是怕自己向信長告狀太狠,在賄賂自己呢。要知道,織田信長早在尾張時期就積極和朝廷展開外交,與天皇的關係保持得很好,若是知道天皇發怒的話,指不定會怎麼懲罰光秀呢。

等到明智光秀走後,山科言繼掂了掂袋子,又數了數,才發現光秀獻上的錢不過只有兩貫,真是一筆“鉅款”。兩貫錢對山科言繼是什麼概念呢?在四十年前,山科言繼曾經去尾張國教鄉下武士蹴鞠,當時每一個人的學費就是兩貫錢加武具或者土特產,也就是說,即便不算通貨膨脹,明智光秀賄賂山科言繼的錢也還不如一個學生的學費。

與吉田家交惡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吉田兼見



公卿吉田兼右、吉田兼見父子早年與明智光秀來往甚密,在明智光秀駐守宇佐山城期間,吉田兼右還特意派出吉田家的役人前往宇佐山城,協助明智光秀修繕城池的防禦。然而,天正元年(1573年)四月十四日,明智光秀為了一己之私,竟然向織田信長提議在吉田家的地盤吉田山修築信長的新居館。

吉田家本就是掌管吉田山吉田神社的神職家族,因為織田信長的推舉才成為了下級公卿。因此,吉田神社所在的吉田山一直以來都被吉田家視為聖地,吉田兼右、吉田兼見父子甚至不允許有人在山中伐木。對吉田家來說,若織田家在吉田山修築居館,只怕會將吉田山這個聖地也捲入戰火之中,因而對光秀破口大罵。

明智光秀提議在吉田山修築居館的緣由,是因為吉田山恰好在京都與坂本之間。若織田信長將居館修築在吉田山的話,坂本要是遭到反信長勢力的攻擊,光秀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獲得織田信長的援軍。

好在負責視察吉田山情況的柴田勝家等人知道吉田山是吉田家的命根子,向信長報告說此地不宜建城,此事方才作罷。不過,吉田兼見與明智光秀的關係,自然降到了冰點。

京畿總大將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織田信長



侍奉織田家期間,明智光秀的軍勢其實一直充當著救火隊員的任務,即便是攻略丹波國期間,明智軍也曾多次被織田信長抽調至別處增援。信長也非常看重明智光秀,向朝廷申請到了讓光秀改姓“惟任”的許可。

順便一說,小說《常山紀談》中提到明智光秀攻略丹波國八上城期間,曾把親媽送到城裡做人質,換取八上城主波多野家的投降,而織田信長卻殺死了投降的波多野兄弟,導致明智光秀的母親也被八上城的守軍殺害。

那個,《常山紀談》若是出現在書店裡,應該是和《三國演義》擺在一起的。

實際上,明智光秀攻略八上城靠的依舊是織田家最擅長的戰法“兵糧攻”,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圍而不打,等城內糧食耗光自然就會投降。除了兵多糧多的織田家以外,戰國時代還真沒幾個家族打得起這種曠日持久的圍城戰。

天正八年(1580年)八月,織田家家老佐久間信盛突然被織田信長流放,後世有人以此評價織田信長薄情寡恩,事實卻並非如此。當時隨著織田家領地的擴大,織田信長急需對迅速擴大的家臣團進行改編,而佐久間信盛是織田家的譜代家老,在織田家擴張期間勢力不斷擴大,此時已經是坐擁七國軍事指揮權的家臣,極大地威脅到織田家的地位。

織田信長在此時將佐久間信盛、林秀貞等尾張時代的家老流放,實際上就是為了打擊這些家臣的勢力,等到這些家族日後再被赦免重新侍奉織田家時,其實力就泯然眾人矣了。

有人說,佐久間信盛被流放引起了明智光秀的警惕。但是仔細想想,佐久間信盛被流放後最高興的才是明智光秀,因為從這時候開始,明智光秀才真正從一個救火隊長變成了織田家在京畿的總大將,取代佐久間信盛的地位成為了家老。

四國政策與光秀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長宗我部元親



明智光秀的家老齋藤利三的異父妹妹是四國大名長宗我部元親的老婆。當時織田信長與阿波三好家打得死去活來的,所以信長便想採用遠交近攻之法,與長宗我部家交好,再讓他們去背刺阿波三好家。負責織田家與長宗我部家聯絡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明智光秀的肩上。

早期織田家與長宗我部家的關係還算不錯,信長還下賜了自己名字裡的“信”字給長宗我部元親的嫡子信親。然而,此時織田家的另外一個家臣羽柴秀吉也在不斷地通過戰功崛起,在他的調略下,原本與織田家交惡的阿波三好家漸漸開始管織田信長叫爸爸了。

這樣一來,與長宗我部家的外交就顯得沒那麼有必要了。

但是,不管關係如何,長宗我部元親一直都在四國島擴張地盤,甚至攻打了一些從屬織田家的勢力。織田信長對此感到很生氣,他命令長宗我部元親吐出侵佔的領地,僅僅只能保有土佐國一國,長宗我部元親當然不願意,兩家的關係就這樣惡化了。

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家滅掉了武田家以後,毛利家、上杉家也如風中殘燭一般,不足為慮,信長便開始策劃討伐不聽從自己命令的長宗我部元親,組建了織田家的四國軍團。

就在四國軍團出陣的前夕,明智光秀突然率軍攻打織田信長留宿的本能寺,織田信長無奈之下自盡而死,明智光秀也被烙上了叛臣的印記。

本能寺之變的緣由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本能寺之變



“本能寺之變”的原因至今仍舊沒有定論,但是絕對不是信長害死光秀母親,或者信長因為魚臭了毆打明智光秀等等,那也太小看了這對在亂世崛起的君臣胸襟了吧?至於其他的什麼尊王尊佛尊幕府的理由,上文也提到了,明智光秀和這三個勢力的關係都不咋滴。

陰謀論者提出一個沒有依據的奇說,說本能寺之變是明智光秀勾結德川家康發動的。原因嘛,自然是織田信長看上了德川家的領地,想幹掉家康順便派光秀攻打德川家,結果卻反被套路,自己被幹掉了。Emmm……當時織田家的其他家臣並沒有召集軍隊的動向,也就是說,信長想只靠光秀的一萬人佔領德川家的領地,這也太低估織田信長的戰略了吧,真以為明智軍都是高達嗎?再說了,這個推測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信程度和說“織田信長被火星人幹掉了”差不了多少。

在前兩年確認的明智光秀本能寺之變後的親筆信中顯示,明智光秀在本能寺之變後暗示會有大人物上洛。至於這個大人物是誰,光秀沒有說,有人猜是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但是也沒有證據就是他,僅僅是推測而已,只要證據不充分,你說光秀想迎接萬曆皇帝上洛都沒關係,反正也是個“大人物”。另外,在明智光秀寫給細川藤孝的信中又提到,自己發動本能寺之變是為了兩家小孩的前途。

以細川藤孝的智商,自然是不會相信明智光秀的。細川藤孝在幕府時期是明智光秀的上級,侍奉織田家以後二人變為同僚,最後地位相調,變成了明智光秀的與力,他對明智光秀可以說是非常瞭解的。

結合這兩份書信來看就能發現,明智光秀其實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罷了,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大人物”或者“兩家的孩子”,而是為了拉攏京畿勢力加入自己作亂。此時羽柴秀吉、柴田勝家都在趕回京畿的路上,原本準備出征的四國軍團也調轉了槍頭,隨時有可能來襲,而自己手上的軍隊不過萬人。這時候要別說為了“大人物”了,就算是“為了斯大林”明智光秀也敢喊。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若是從最新發現的史料來看,明智光秀髮動本能寺之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一次“激情殺人”,而“激情”也不是一朝一夕才出現的,最終的原因還是因為長宗我部元親。

明智光秀當然不可能為了拯救長宗我部家於水火發動本能寺之變。當時織田信長多次要求長宗我部元親退出土佐國以外的領地,但是長宗我部元親的態度卻非常強硬,堅決不同意此事。兩家關係的惡化,自然也影響到了明智光秀的前程,明智光秀反對武力討伐長宗我部元親,主張通過外交的手段解決此事。因為此事一旦能夠和平解決,成為織田家一員的長宗我部家便會成為光秀在織田家中的堅定盟友,反之,盟友沒了不說,自己還可能被織田信長處罰。

根據弗洛伊斯的記載,家康上洛期間明智光秀曾被織田信長揍了一頓,後人附會說這是因為招待家康的魚臭了,實際上卻另有原因。根據《稻葉家譜》的記載,織田家的家臣稻葉一鐵這個人做人非常不咋滴,經常出現家臣外逃的現象,像明智光秀的家老齋藤利三原本就是稻葉家的家臣。

戰國大名為了減少家臣內鬥,通常是禁止家臣的家臣私自跳槽的,然而當時明智光秀正受寵,稻葉一鐵向織田信長反映此事以後,信長也沒當回事。然而,等到了天正十年時,正是織田家四國政策轉變的敏感期,這時候稻葉一鐵家的家臣那波直治又通過舊日同僚齋藤利三的關係跳槽到了明智家,引起了信長的不滿。

織田信長當即下令讓齋藤利三切腹,還賞了光秀一個大耳光,據說這個耳光力道之大,把光秀的假髮都給打飛了(明智光秀是個禿子)。雖然信長後來取消了處置齋藤利三的命令,但是這件事卻讓光秀記在了心上。

即便是現代,假髮被打飛也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顛覆明智光秀的“儒將”形象

明智光秀



根據《當代記》的記載,明智光秀這一年已經六十七歲了,而他的兒子明智光慶才十四歲而已。明智光秀好不容易從一個“足輕眾”混到了織田家家老的地位,自然非常珍惜。但是,織田信長的所作所為卻讓明智光秀對信長越來越不滿,先是四國政策轉變,被和三好家關係好的羽柴秀吉踩在頭上跳舞,現在又被信長毆打,這一切都讓光秀認為自己很可能會在織田家失勢。

既然奮鬥了一輩子都是一場空,那就拼個魚死網破唄。

於是,這年的六月一日夜裡,原本要出陣西國討伐毛利家的明智光秀,在得知織田信長夜宿本能寺並且沒有多少護衛的情況下,率軍中途折返,突襲了本能寺。最終在本能寺之變中逼死了織田信長、織田信忠父子。

讓明智光秀沒有想到的是,五月二十一日時,長宗我部元親聽說織田家已經組建了四國軍團,這才寫了封書信服軟,表示願意讓出土佐國以外的大部分領地,但是想向信長申請保留阿波國的海部城、大西城,元親在信中還提到,保留二城並不是對阿波國有野心,而是想防衛土佐國。

因為當時通訊落後,交通不發達的緣故,這封服軟的書信很可能沒在本能寺之變前送到明智光秀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