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這麼貴!回到古代是什麼情況?

豬是咱們最常見的動物,好多人愛吃肉,餐餐離不開。豬還是一個很有寓意的形象,咱們寫那國家的家子,寶蓋頭底下那個豕就是豬的意思。十二生肖裡邊豬排在最後,可見這個豬在傳統文化裡的重要地位。

豬肉這麼貴!回到古代是什麼情況?

中國是最早把野豬馴化為家豬的國家,據說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 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就出土了一個豬的骨骼標本,是目前國內年代最早的飼養的豬。在河北武安境內的磁山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非常豐富,有獸、鳥、龜、鱉、魚、蚌五大類二十三種,其中這個家禽、家畜呢就是豬牛羊犬什麼的都有。說明幾千年前人們就開始養豬吃肉了。 但這個時期中國人養豬比較隨意,豬的繁衍呢全靠豬群裡邊雜交,近親繁殖,所以養出來的豬是又瘦又小。到了商周時期,家養的公豬呢還會被用於祭祀。《禮記·雜記》裡邊就提到過, "凡宗廟之器,其名者成則釁之以豭豚", 豭豚在古代就是公豬的意思。

在大汶口文化中人們普遍用豬頭來隨葬。一些有錢的人用整隻的豬隨葬。這樣做呢第一就是讓死者享受,第二呢就是拿來炫富。比如說在晉南襄汾陶寺龍山文化晚期的墓地 中,大型墓用整豬隨葬,中型墓普遍出土有豬下頜骨。

到周朝的時候,人工養豬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人們對豬肉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大。《大雅·公劉》裡就講, "執豕於牢 酌之用匏",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圈裡頭抓豬殺了它做菜,用瓢喝酒。那說的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豬肉這麼貴!回到古代是什麼情況?

古代養豬不像現在圈在豬圈裡面,主要以放牧為主。秦漢時期就有了這種"牧豕人",就是放豬的人。古代的糧食比較匱乏,荒地多,豬又是雜食動物,所以適合放豬。 到了漢代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種地需要大量的肥料,於是這時候古人養豬就不僅僅是為了吃肉了,還為了積攢肥料。為了積肥設計的各式各樣的豬圈,有獨立式的豬圈,有跟廁所相連的那種,還有的跟作坊相連的,反正是怎麼方便堆肥就怎麼建。 雖然養豬的人多了,但當時的豬肉依然是供不應求,所以豬肉不便宜, 《鹽鐵論·散不足》中稱,漢代"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什麼意思呢?就是買一頭豬的錢相當於普通年景一個家庭的全年收入。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閔貢,字仲叔、太原人。這個人有能力,有氣節,不想在官場混日子。當時漢光武帝找他讓他做官,但是他拒絕了。到了晚年呢,他住在安邑,家裡太窮,吃不起肉,每天呢就買點豬肝吃,屠夫嫌少不樂意賣,當地縣令聽說後吩咐屬吏經常買豬肝給他家送去,閔仲叔知道後,於是感嘆道:"閔仲叔怎能因口腹拖累安邑百姓呢?"又連忙搬到別的地方去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豬的技術是更加系統。首先就是在這個養豬方式上,以放養為主,轉為了圈養為主。當時這個豬喜歡吃水草,放養呢就得去這個沼澤旁邊,但是那時候,老百姓開闢了很多土地來種田,這就導致沼澤地是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呢,隨著世俗勢力的衰落,沒有人手大規模放牧,個體農戶自己養,每天在地裡邊割點草、加飼料,省很多事。除此之外,豬的催肥技術越來越好,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你比如說關於小豬的這個飼養, 北魏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說"宜煮谷飼之,索籠蒸豚法"。就是指冬天天氣寒冷,要放在甑(古代蒸飯的器皿)中微火加熱,幫助小豬取暖。給大豬催肥呢就是讓它宅在豬圈裡邊養肥肉。而且圈不厭小,別讓豬來回跑,運動少了就容易長肥肉。

古人養豬除了吃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來祭祀。東漢時期流行用黃羊做祭品,在臘日祭祀灶神。那時候黃羊實際上是黃色的狗,為了避諱說是黃羊,到了南北朝時期豬肉成了祭祀灶神的專用肉,這也代表豬肉的地位加強了。貢品的改變主要原因就是豬肉比其它肉容易得到。除了豬之外,馬、牛、羊、犬、雞,其它的五畜,人們養馬呢是為了騎,養牛是為了種田,養雞是為了下蛋打鳴,羊是古代有身份的官僚貴族才能用的祭品,最後就剩下這狗跟豬了。這個魏晉南北朝以後,佛教盛行,老百姓呢吃狗肉的少,所以豬肉就成了祭祀品的第一順位。

唐宋時期中國豬肉祭祀禮俗得到了傳承,比如每年年底歲末的時候,祭祀灶神都流行用豬頭祭灶,買不起豬頭的窮人也得向這個肉鋪賒點豬肉來祭祀一下。

到南宋的時候,豬肉的消費是有增無減。宋吳自牧《夢梁錄》"肉鋪"稱,臨安的肉市在壩北修義坊:"巷內兩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數百口。杭州"每日各鋪懸掛成邊豬,不下十餘邊。"一般到午飯前這些肉就賣光了。宋代的人喜歡吃豬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豬肉便宜,當時豬肉太便宜了,貴族不吃。當時一頭豬1000文,而當時一匹馬值25-50貫,也就是說,一匹馬可以換25-50頭豬肉。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之後被貶到湖北黃州, 專門寫了一首《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