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人生存的基本首先是解決溫飽問題。現今的餐飲業十分發達,外出就餐於我們而言並非難事。當我們走在夜色匆匆的街上,無數的招牌向我們伸出橄欖枝,我們反而猶豫該去哪裡就餐,有老人時常感嘆現在的孩子真幸福,吃飯早已不是問題。

“五穀豐登,社稷安寧。”不同的就餐方式,即反應了不同時代的特點。追溯歷史,下文就談談七十年代飯店那點事。

國營飯店的興盛

國營飯店即國家出資開辦的飯店,歸屬國家所有,職工按國家標準領取工資。多由解放前公私合營而來。七十年代飯店尚且不普及,且都是國營飯店,無論是去國營飯店吃飯的顧客,還是在裡面工作的職工,都非尋常人也。

七十年代時,去店裡吃飯稱為“下館子”。“下館子”在當時是一件奢侈且倍有面子的事。當時在飯店吃飯,不僅要交錢,還要交糧票。下一次“館子”的費用,

約二三十塊錢,這大約合一個月的工錢。

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由於消費相對高,多是親朋好友相聚或逢年過節才去飯店一聚。此外流程也與如今截然不同,現在我們去飯店,可以先點菜再付款,而當時進了飯店,顧客需交了錢再換取飯票,才可以等著吃飯,過程略顯繁瑣,當時顧客的地位並不像現在“顧客即上帝”的說法。飯店的經理,則是地位最高的,負責管理飯店事宜,掌勺的大廚亦是重要職位。

除了在飯店消費的顧客,當時在飯店當服務員也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當時服務員對顧客的態度也非百依百順。吃飯時服務員統一收好顧客的糧票,然後依次詢問吃什麼。在飯店就餐的顧客,需提前想好吃什麼,以免耽誤下一位顧客用餐。

否則可能挨服務員的一頓“訓斥”,不僅如此,服務員就先去收別人的糧票,什麼時候再輪到自己上菜就又說不準了。倘若飯桌上需添點醬油,醋之類的調味品,顧客也不可大喊:“服務員,加點醋!”如此還引起其他顧客的反感:“喊什麼喊吶!”需客客氣氣與服務員商討。

除顧客和服務員外,飯店的菜品於如今相比也存在大不同,由於當時糧油和肉類供應限量,幾乎每個飯店的菜品都大同小異:雞蛋,豬肉,腐乳,螃蟹等。菜品種類雖不豐富,但菜品絕不會出現缺斤少兩,欺騙顧客等陋相。地溝油,合成肉等更是不存在。

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國營飯店逐漸衰落

到了九十年代,國營飯店逐漸衰落,更多的私人餐館開業。改革開放後,經濟情況漸漸回暖,人們在飲食選擇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想與親朋好友聚一聚,在七八十年代,為數不多的餐廳均為國營,菜品分量雖不坑蒙顧客,但菜式總是一成不變。

服務員態度一般,吃的並非順心順意。最重要的是,消費的價格尚且令人難以承擔,來飯店一聚,動輒一個月的工資,且不談普通工人,就是富裕人家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也不會經常下館子消費。

1980年,第一個私人飯店在北京開張。《北京晚報》的記者當即對這歷史性的一幕作了報道。短短几月,77個國家的記者慕名前來採訪品嚐。雖然生意很好,這個飯店卻受到了群眾的非議,譬如鄰居便覺得這個飯店是“搞資本主義”,接待外國人士是“裡通外國”。開飯店的夫妻被人指指點點,他們的孩子在衚衕裡也受到排擠。

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雖說兩位夫婦因家裡孩子多隻想賺點小錢,但遭遇如此的狀況讓兩夫婦心神不寧。他們思來想去決定關了這個飯店,“自己關門總比國家查處好吧”,他們心想。接著,事情有了新的轉機,11月4日,北京市政府作出決定,允許個體戶經營飲食、小商品。1981年大年初一,姚依林和陳慕華兩副總理給北京的個體戶們拜年。

兩位副總理走後,飯店老闆娘放了兩麻袋鞭炮,足足放了半個多小時,開私營飯館再也不是一件人人說道,擔驚受怕的事了。自此,私人飯店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菜品更多,不同的飯店可以品嚐不同風味,由於餐飲競爭,價格也略有降勢。隨時間推移,國營飯店漸漸衰落,隨之而來的,還有餐飲行業新的經營方式。

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逐漸成為“記憶裡的味道”

現在仍存在的國營企業,也許沉默在某個衚衕巷子裡,也許在集市上將文化發揚光大。越來越多的快速餐飲加入市場,洋快餐更符合快速的生活節奏。同樣的價位,人們對吃飯有了更多的選擇。國營飯店的輝煌不如從前,飯店的味道已經是記憶裡的味道。經幾十年仍在經營的國營飯店想必已經是“老字號”。

國營飯店店取勝的優勢,並不僅僅於在味道的鮮美與否。人們常說“家裡的味道”,吃的便是一份情懷與記憶。“老字號”的優勢在於深厚的文化底蘊,老少咸宜的認可度。它承載了老一輩人的記憶,經時間推廣的知名度,新生品牌往往不能比擬。

再者便是做菜的工藝,古法的工藝可能遭遇失傳的下場,快速的生活節奏讓人們無法靜下心來研究廚藝。倘若能吃到夢迴兒時的菜品,此等手藝,也是一份珍貴的宣傳語

70年代“下館子”:一頓飯一個月工錢?當時的顧客可不是“上帝”

回顧國營飯店的發展歷程,從最開始吃飯店是一種體面的象徵,接著逐漸衰落,失去市場競爭力,到現在成為老味道的文化象徵。歷史的發展趨勢勢不可擋,其間必將淘汰落後於時代潮流的文化。“陳壇釀新醇”,國營飯店雖然不如上世紀普及,但其帶來的另一種文化象徵依然具有意義,“記憶裡的味道”依然被人們口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