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校食堂比外賣還貴

在多年以前,高校食堂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好吧,保守一點,限於廚師水平,物美不一定,但肯定能保證價廉,絕對比外面市場上的餐飲價格要低一大截,很多學生跑出去吃,主要是為了解饞換口味,而不是為了更便宜。

而一些廚藝不錯又位於市區的高校,則聲名遠播,除了師生還有社會人士來蹭飯,供不應求,不得不採取飯卡等限制措施。不限制是不合理的,因為很多高校食堂是有國家補貼的,補貼只能專款專用。

多年以後,後勤改革了,情況變化了,近年來不斷曝出高校食堂的亂象,主要是質次價高,還逼著學生就餐,嚴禁外賣進校,乃至引發商家糾紛、學生抗議。

如果高校食堂比外賣還貴,那一定是有問題了。在揭開謎底之前,先科普一個餐飲界的常識。

每一份飯菜,都有其價格,譬如土豆絲10元,小炒肉15元,肉菜比素菜要貴一些,因為肉比菜貴……顧客會從非常樸素的角度來分析其成本構成。然而,在今天,任何一份飯菜中佔比最高的成本,既不是食材,也不是人工,而是房租。

感謝十幾年來房地產市場跑步前進,多項調查表明,目前餐飲業房租佔比普遍已經超過流水的50%,是絕對的成本大頭,無論餐飲業百強,還是街邊小店,都是如此。

所以素菜和肉菜之間的價差,只是心理安慰,飯菜貴與賤主要取決於在哪裡吃飯,在好點的大飯店,最便宜的素菜也得好幾十,這跟物料成本關係很小。

多年來,基本食材的價格變化,遠比樓市要穩定,麵粉、雞蛋、豬肉、蔬菜等等。而樓市那是一年上一個臺階。近年來傳導到房租市場,也是格外兇猛。

舉一個現實的例子,譬如北京這兩年整治背街小巷,把原先住宅底層和臨建房裡的餐飲店全都清理了,然後把菜市場裝修後提升為社區服務中心,原先的一部分商戶可能會回來,還做同樣的生意,但是價格就不同了。最簡單譬如賣煎餅、手抓餅的攤子,面還是那些面,人還是那個人,但是去年賣5塊,今年賣7、8塊了,這直接提價40~50%的漲幅,不是別的,就是租金。

其實賣煎餅的也不想提價,老居民區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貴了賣的就少,多簡單的道理。他也不是為了多掙錢,能保住過去的賺頭就不錯了,但是新店面房租漲了,一兩平米的小檔口租金過萬,那是成倍地漲,不提價就賠死,幹好了利潤大頭也得交房租,現在大家都是為房東打工……這就是便民措施的真相。

高校食堂之所以有價格優勢,因為國家有政策,食堂建築算非經營性資產,是免房租免折舊免管理費的,稅收也有優惠,水電氣按照居民價格,如果物價上漲,還會發放補貼……這一切措施都是為了保證高校食堂的公益性,規定學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從學生食堂盈利。

歷年來文件很多,譬如(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食堂工作的意見 教發[2011]7號)等。所以不要誤會高校食堂是市場行為,它是公益性的,是國家讓利+補貼的。

這些優惠措施等於剝離了普通餐飲業最大的一塊成本,理論上同等質量的飯菜,市場上絕對做不到比食堂價格更低。如果發生了這種現象,一定有貓膩了。

後勤社會化改革,被簡化為承包轉包,然後漏洞就出現了。可能學校對承包商收的承包費不高,但是承包商一轉手分租,租金就成了天價。明面上學校不得盈利,但是承包商一盈利,某些人的腰包就鼓了。後勤部門或主管校領導,就可以巧妙地把國家優惠轉化為個人補貼。學生嘛,那就喝西北風了。這是一切矛盾糾紛的根源。

社會化並不全是好事,如今包括中小學供餐,也紛紛拋棄了自營食堂,而轉向社會化承包,同樣也是亂象叢生,24元的高價午餐,還是爛西紅柿。供餐價格更高了,質量卻沒有底線了。

規模較小的中小學社會化供餐,可以理解,畢竟巴掌大的校園不好開設食堂。但是高校都有專門的建築,免費的空間,優惠的政策,到位的補貼,聘些廚師就能做出價廉物美的飯菜,為什麼非要社會化改革?是不是麻煩少,油水多?自己幹不能盈利,於是借殼牟利?有時候下手太狠,還不許學生用腳投票,衝突糾紛就出現了。

只有一個結論:尋租比房租更加兇猛。

如果高校食堂比外賣還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