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曾經看過一個哲理小故事:

有一名登山者,他決定去挑戰一座高峰,於是他經過精心的準備之後就獨自出發了。

他從白天開始攀登,一路克服了各種困難,一直攀爬到半夜,眼看就要登頂成功。

突然,他腳下一滑,摔倒了,身體不由自主的快速下跌,他想盡各種辦法,但是完全無法挽救自己。

就在他絕望之際,腰間的繩子勾住了一個突出的岩石,他被吊在半空中動彈不得。

這時天上飄起鵝毛大雪,氣溫驟降,登山者被凍的瑟瑟發抖。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無奈之下他大聲呼喊:“上帝啊,救救我吧!”

突然間,天空中傳來一個低沉的聲音:“你要我做什麼?”

登山者:“仁慈的上帝啊,求你救救我!”

上帝:“你真的相信我嗎?”

登山者:“我當然相信!”

上帝:“好吧,你把腰間的繩子隔斷,就可以獲救了。”

此時天空中沒有一絲光亮,伸手不見五指,登山者扭頭向下看了看,他決定緊緊抓住繩子等待救援。

救援隊第二天發現了登山者,他的屍體掛在繩子上,被凍得僵硬,雙手依舊緊緊地抓著繩子,而地面距他僅有三四米……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這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人生就像攀登,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結果也許會更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品讀《斷舍離》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她通過學習瑜伽,參透了“斷”“舍”“離”的修行哲學,並將其運用到收納整理中。本書不僅教會我們如何整理房間,更教會我們如何通過整理雜物來提升人生境界。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滿滿當當的房間,無處安放的雜物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許多消費品被大量製造,各種商家無處不在的廣告宣傳、促銷活動不斷地挑起我們的購買慾望,結果就是家裡的東西越堆越多,甚至很多是根本不需要的。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各種“優惠打折品”、“圖方便品”、“沒有的話會發愁品”等等。就算你有高超的收納整理技巧,也時常會感嘆“家裡的東西真難收拾”。

久而久之,亂七八糟就會成為生活常態。

為什麼人們喜歡囤積東西而不捨得丟棄呢?除了剛才所說的物質生活豐富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深蒂固的觀念。父母們會經常說“要節約,不能浪費”,這種價值觀時刻影響著我們。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我們必須承認“節儉”是一種美德,但是斷舍離不是要求人們隨意的丟棄,而是要學會“舍”,“舍”的含義是讓那些在自己手中沒有用處的東西,通過“循環”讓它們在別的地方發揮作用。因此,不停地在家裡囤積那些可能自己根本用不到的東西,而又不肯捨棄,才是真正的浪費。

人類曾經長時間處於物質不足的時代,因此養成了一種思維,當我們面對一樣東西的時候,通常會下意識地去想“這個東西能不能用?”而不是考慮“這個東西需不需要?”這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出的“物質軸”概念。

作者認為,人們囤貨的深層原因就是頑固的“物質軸”思維作怪,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人們覺得家裡的每一樣東西都能用,從而不肯丟棄。

如果家裡雜物遍地,到處塞滿東西,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壓抑,從而逐漸變得思維遲鈍、行動遲緩,長此以往甚至會演變為抑鬱症。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因此,我們需要確保家裡乾淨整潔,將物品儘可能地縮減成最合適的量。就像生命需要新陳代謝一樣,斷舍離就是讓我們的生活新陳代謝,從而恢復生活的自然狀態。

丟掉雜物,重拾美好生活

想要重新找回健康的居住空間,就必須要扔掉大量的東西,而如何扔東西,也需要合理的方法。

首先,檢查家中所有能裝東西的地方,確認家裡的物品是“凌亂”、“過剩”或者“堆積”。

接著,把雜物全部擺出來,平鋪在地板上,從高處俯瞰雜物並開始篩選。先把那些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扔掉,再將物品根據和自己的“關聯度”進行篩選,緊接著以“是否對自己必要、合適和愉快”的標準進行取捨。

最後,對剩下的物品進行收納。作者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三分法”、“7·5·1法”、“1out1in法”、“on touch法”和“自立、自由、自在法”。這些收納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把家裡收拾的乾淨整潔。

當你開始學會斷舍離,你不僅能重新得到一個整潔的家,更重要的是你將會擺脫心理上的“執念”,重新擁有美好的生活。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案例:

楓女士和丈夫離婚7年了,一直獨自生活。由於她出身於一個保守家庭,離婚是個大忌,所以她從來沒有告訴家人朋友自己已經離婚了。

這個秘密一直壓抑著她,直到她遇見斷舍離後,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家裡的雜物真是驚人的多,其中大部分是前夫的傢俱,裡面塞滿了各種不需要的東西。

於是楓女士開始行動,把前夫留下來的所有東西扔得乾乾淨淨,而且鼓起勇氣把自己已經離婚的事情告訴了家人和朋友。

終於,在壓抑了自己7年之後,楓女士真正開始享受自己的單身生活。

“扔掉一件無用物,就多一點空間;

扔掉一件多餘物,就少一份負擔;

扔掉一件廢物,就恢復一絲清爽。”

放下執念,有舍,便有得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

作者在大學時代學習瑜伽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被稱為“斷行”、“舍行”、“離行”的瑜伽修行哲學。這門哲學可以讓人學會擺脫執念、執著,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剋制力和忍耐力。

但是作者當時並沒有擺脫困惑,直到10年後,在那位瑜伽老師的葬禮上,一位前輩的話點醒了她。原來,家中那些堆得滿滿當當的衣物,不只是衣物,而是每個人揹負的“執念”。

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依附著人們的情感,情感越深,執念越重。從表面上看,我們丟掉的是雜物,但是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內心多餘的執念。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人生需要學會做“減法運算”,家中堆積如山的雜物,生活中看似不得不做的事情,工作中非去不可的應酬,都會讓人的身心超負荷。當這一切達到臨界點時,人的空間、時間、心靈都無法正常運轉。

嘗試做“減法運算”,身心都將恢復活力,這就是“有舍,便有得”。

一位精通佛法的僧人曾這樣形容斷舍離: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會在某一刻迎來“死亡”,為了能夠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就必須做到擺脫“執念物”。隨著身邊雜物的減少,“珍惜當下,緣盡放手”的感悟就會在心中產生,物品越壓縮,就越會珍惜當下的人、事、物。

讀《斷舍離》:大道至簡,有舍,就必會有得

斷舍離並不是極簡生活的倡議書,也不是收納整理的指南手冊。

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動人們根深蒂固的“物品價值觀”,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山下英子

結語

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教人們如何整理收納的書,看著看著,我發現其實這本書比我想象中的更加有意義。

斷舍離並不是讓人們尋求扔掉雜物時的快感,而是通過捨棄來獲得內心的釋然。

每個人心中都有執念,曾經的快樂、悲傷、痛苦,依附在家中每一件物品上,扔掉雜物,就是放下心中的執念。

大道至簡。

有舍,就會有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