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在中國網絡上一直有這樣甚是奇怪的現象,各大網絡平臺的熱點排行榜,不是這個網紅搞事情,就是那個明星鬧離婚,或是權貴夫妻要手撕別人。

總之各種奇葩事情,總能登上熱搜榜!

然而,前些時日,也就是2020年4月12日,93歲的他,離我們而去,網絡消息竟然曇花一現,幾乎無人知曉。

痛哉!悲哉!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他就是中國院士鬱銘芳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01

幾十年如一日

他用化學解決國人穿衣問題

所謂偉大,只是無數平凡的累積。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1927年,他出生在上海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擅長英文,在外國洋行工作,家中經濟條件很好。中學時代的一堂化學課,令他開始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父親十分重視子女教育,1944年,他以東吳附中總分第三名的成績,入讀東吳大學化工系。戰火紛飛中,東吳大學無固定校舍,他隨校四處輾轉遷徙,但學習從未因烽火連天而有停歇。1948年大學畢業後,他謝絕了老師推薦他去臺灣石油化工廠工作的機會,和許多同學一起投考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成為最終被錄取的三個人之一。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1948年,鬱銘芳(中)與大學同學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圖書館學習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化學纖維工業發展迅速,湧現出一批新的工藝和產品。然而,紡織歷史悠久的中國當時正處於長期戰亂中,直至新中國成立初,中國化纖工業仍是一片空白,當時我國布匹實行供銷制,人們買布都要憑布票。要想解決人民穿衣問題,單靠棉花產量遠遠不夠。國家紡織工業部已經決定發展化學纖維,而上海的紡織業在全國首屈一指,他暫露頭角的時候到了。

20世紀50年代,在一排簡陋的平房裡,他和同事們從零開始,邊幹邊學。不捨晝夜地查閱國外資料,研究化學纖維的原理,就是這樣從零起步,之後的他參加籌建了,我國首家自行建設的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紡出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學纖維,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之後,他又開始主持多種化學纖維的研製,在反覆論證、多方準備的前提下,率先提出關於噴絲成布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的建議。

1990年,他主導的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年產7萬噸聚酯切片的建設工作,根本改變了上海紡織化纖原料依靠外來供應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性意義。

他的一生都在和化學纖維打交道。

和這些我們感覺雲裡霧裡的化學打交道,可想而知,工作和生活是多麼的枯燥孤寂,更何況是那個窮困交加的年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化學纖維非常常見,尼龍和錦綸都是化學纖維。這些化學纖維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在國家軍事領域也有很大的貢獻。

我國第一根化學纖維叫錦綸6絲,1957年他帶領團隊籌建中國首家自行設計的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

當時合成纖維在國內還是空白,沒有技術、沒有原料、沒有設備。鬱銘芳院士克服種種困難合成出來的。而錦綸6絲的出現也讓我國擁有了生產軍用降落傘錦綸長絲的能力。

從錦綸6絲開始量產之後,

我國就徹底擺脫了錦綸需要進口的的命運。

也徹底解決了我國軍用降落傘原料的供應問題。當時朱德委員長前來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參觀,激動的與他親切握手。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事實上,除了軍用降落傘之外,化學纖維在軍事領域的運用非常廣泛。比如許多軍事專家口中的坦克反應裝甲就有化學纖維的身影,而且就坦克本身來說,化學纖維製成的外掛裝甲明顯更安全。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而除了坦克裝甲使用化學纖維之外,航天航空科技也能用到這種材料,火箭、導彈、戰鬥機等尖端武器裝備的重要基礎材料,就是化學纖維中的高強度纖維。

比如我們常說的洲際彈道導彈,耐高溫的化學纖維可以完美勝任導彈外殼的工作。

另外,戰略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彈頭重量每減1公斤,射程便可增加不少。而化學纖維非常輕便,可以作為增加導彈射程的最佳材料。

輕便的化學纖維還經常用於戰鬥機機身製造,可以讓飛機的重量大幅降低,也就變相增加了飛機的航程提升了燃油經濟性。

作為國之重器,化學纖維在軍事領域有著重要的使用用途。

而除了國防重大領域,關乎我們每一個老百姓的生活,更是離不開它。

改革開放初期,“的確良”曾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當時這種外來的化纖布料,價格昂貴,被視作“身份的象徵”,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是其原料完全依賴進口。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而為解決“的確良”的原料問題,1964年,37歲的他任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承擔了該項目的組織領導工作。他頂著壓力,組織技術人員“對洋設備動手術”,前後改裝二十幾處,又通過持續實驗摸索溫度、溼度等工藝條件,

終於成功實現中國紡絲技術的升級換代。後來,這套“中國版”螺桿擠壓裝備技術和工藝成為國內熔融法紡絲的主流技術,為解決國人的穿衣問題立下汗馬功勞。

今天當我們每一個人使用化學纖維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鬱銘芳院士的功勞和付出。因為正是有他這樣的人,我們國家才能成為化學纖維大國。

從參與研製並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6絲,到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從組織領導聚酰亞胺纖維、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研製,到主持“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等,60多年來,他用一個個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國人穿衣問題和國防戰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的突破,我們現還能打扮的光鮮亮麗,出門逛街,嗨翻全球嗎?

到了古稀之齡的他,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並捐資錢寶鈞教育基金,勉勵同學們為建設中國成為世界化纖強國而讀書,併為我國化學纖維事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1995年當他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他曾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過去的50多年裡,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一個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做一些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東西。”

如此謙遜而高尚!

然而如此功勳卓著的他,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時,竟舉國悄無聲息!

他是我們祖國真正的英雄,更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巨星啊!

02

中國今年已痛失14位兩院院士

沒有幾個人能記住他們的名字

但無數的青年學子卻熟知某某網紅

澎湃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加上剛剛離世的鬱銘芳院士,共和國今年已痛失了14位兩院院士。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今年1月逝世的4位院士分別是:1月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1月7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1月19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1月2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今年2月逝世的5位院士分別是:2月1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2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2月23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2月23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

沙慶林;2月2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今年3月逝世的4名院士分別是:3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3月19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3月27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3月28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這些院士在他們自己的研究領域都有著驕人的成績,他們一個又一個的科研成果,不斷推動我們祖國的進步,不斷改善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但請問,我們有幾個人知道他們?!

想必一定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更沒有多少人瞭解他們,甚至是最基本的名字,都叫不上來。

反觀,很多人對某某當紅流量明星,對某某網紅,對某某小鮮肉,卻有著飛蛾撲火一般的熱情,不斷追捧。

當然,對他們這些真正的巨星,他們也不需要我們記住他們,也不需要去追捧,但是長此以往,大家都去“追星”了,而這些真正的巨星,卻無人知曉,甚至對於他們昔日的成果和對行業帶來的變革,都知之甚少。

敢問,今後的青年學子,還如何埋下頭,沉下心深耕某個行業或領域的研究創新?

諸如鬱銘芳這樣的院士,他們這代人不但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正榜樣,他們才是真正的共和國脊樑。

國之巨星,豈能這樣銷聲匿跡


他們不需要被追捧,歷史自會將他們的功勳載入史冊,

致敬鬱銘芳院士,您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