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讀者小蔣來信:

我是名校畢業生,現在手頭有幾份OFFER,但對我最具吸引力的有兩份:一家是中外合資的培訓公司,一進去就能拿到2W,聽HR說還有豐厚的年終獎。

另一家是國內一家正在起步的創業公司,也是做培訓的,這家培訓公司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名校的博士生創立的,號稱要做這個行業的“新東方”。他們力勸我加入,並告訴我雖然現在起薪低(一個月底薪才6K出頭),但如果現在加入的話,公司在未來五年內上市,我可以拿到原始股,成為公司的股東之一。

我很心動,如果公司真能在未來五年內上市,我還能成為股東,那可真是太好了,我將會成為人生贏家。

可是也有風險,如果未來公司並不能上市呢?

我曾經聽一位創業的師姐說,創業的公司,在五年內死掉的有90%,留下來的,90%三年也會死!

我該選擇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我的回信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親愛的小蔣:

感謝你對我的信任。

兩份OFFER,聽起來都不錯,一個是現在就能讓你過得很好,一個是讓你未來成為人生贏家,但是前者是能看得見的,後者則似乎帶了一點“不確定”。

更重要的是,為了未來的這個“不確定”的“可能”,你可能得放棄眼前的“確定”的利益。

小小算一筆賬,可能為了夢想,你要放棄幾十萬的利益。如果夢想成真,這幾十萬可能換來幾百萬、幾千萬。

但創業公司確實也是有很大的風險的,誠如你師姐所說,創業公司生存不易,死在黎明前的也很多。如果公司不能如你們所願發展,犧牲掉幾十萬,對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選擇題,你在選了A的時候,必須要承擔沒選BCDEF的損失。

你問我:“我該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我想說的是,選擇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選擇,是你選擇了對你來說最重要的,為此你放棄了對你來說沒那麼重要的。

有人喜歡淡泊寧靜,有人喜歡轟轟烈烈,有人喜歡冒險,有人喜歡穩定。

你選擇了淡泊,就不要豔羨別人的成功,你選擇了冒險,就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那麼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將眼光放長遠——風物長宜放眼量

選擇一定要放到一個更加廣闊的時空中進行,而不只是眼下的利益。

比如拿現在的一個月兩萬,去換取一個雖然現在只能給你6K,但五年以後的“新東方”的股東,那明顯是不划算的。

為了更好的未來,放棄眼前的利益,其實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叫延遲滿足。

你也許聽到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棉花糖實驗”,就是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Walte rMischel博士在20世紀70年代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試驗者給孩子們一塊棉花糖,告訴孩子們:只要在15分鐘之內不吃這塊棉花糖,就會得到兩塊棉花糖。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面對眼前的誘惑,孩子們表現不一,有的還不等試驗者離開,馬上將棉花糖放進嘴裡,有的在苦苦等待中禁不住誘惑最終把棉花糖吃掉了,還有的孩子想盡各種辦法,捂住眼睛不看糖、將眼睛看向別處等等辦法,最後終於熬過了15分鐘,最後獲得了兩塊糖。

在後來的跟蹤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事業更成功、教育成就更高、甚至身體也更加健康等。

你是要做那個馬上吃糖的人?還是能等待吃到更多“糖”的人呢?

有一個問題能幫你將眼光放長遠——你想成為什麼人?

你的人生目標不是賺足夠多的錢就夠了,畢業於名校,足以證明你的優秀——聰明、有能力、有資源、有資本。有了這些,養活自己早已不是問題,你需要考慮的是你想成為什麼人?明天的喬布斯?馬雲?俞敏洪?

也許都不是,是更好的你自己。

有了更長遠的考慮,你才能跳出眼前的小圈子,看到更全面更長遠的未來。

再窮再累也要和你在一起——愛你沒商量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一份工作,你乾得很輕鬆,收入還不菲,但是就是覺得沒意思,你看在錢多活少離家近的份兒上一直忍耐,但是你卻越來越不快樂、越幹越沒意思、越幹越痛苦。WHY?從理智上來說這份工作是一份好工作,可能多少人求之而不得。但是這不是你想要的。

秋葉大叔說過一句話:20幾歲的人生,別隻想著賺錢。

如果只是為了錢,馬雲早在1997年就已經在外經貿部成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和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網站。

可是當他想進一步把網站做大,“讓企業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時候,他的夢想卻遭到了拒絕,當時的領導人認為“不現實”。

馬雲放棄了國家級的網站,帶著團隊中的“18羅漢”南下,回到杭州,創立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剛剛成立18個月的時候,曾經發不出工資,賬上只剩200元,雖然還在虧損中苦苦掙扎,可這時的馬雲思考的仍然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放棄穩定、富足的生活,在創業中苦苦掙扎也一直在堅持,從未放棄,是因為馬雲有更大的追求、更高更遠的夢想,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更大的情懷。

如果只是為錢,就沒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也沒有今天的馬雲。

為此,馬雲獲得了福布斯終身成就獎,並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企業家之一”。

馬雲其實是在成就別人的時候成就了他自己。

年輕的你,值得擁有更大的夢想!

抉擇之前,掌握更多的信息——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麵包,我該選哪個?

到底是去大公司?還是去小型創業公司?

對於職場來說,畢業生就是白紙一張,所以在進入職場之際,補充更多的職場技能,還是大公司更有優勢,大公司已經做得很好很成熟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可供你學習、提升。而小型創業公司也許是完全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的摸索和碰撞中建立自己的規則體系。

所以如果不是特別著急,在大公司工作一段時間是很好的選擇,實際上有很多人創業是在大公司薰陶過的,比如小米創業人雷軍,就在金山公司工作過15年時間,而騰訊的CEO馬化騰在創業之前也曾在一家大型通訊公司工作過5年時間,這些經歷都讓他們在以後的創業中受益匪淺。

當然你可能會說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過了這個村可能就沒這個店。

但是還是要在充分的調研之後再去不晚,有的創業公司看上去光鮮亮麗,風頭無兩,但是有可能只剩下一張殼,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小黃車。

還有,雖然有的創業型公司目前發展不錯,可是如果你跟公司的元老“三觀”不同,你的價值觀和公司的企業文化並不一致,你可能工作起來並不順利,那怕你真成為股東,將來也可能呆不下去。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你最好在這個公司“實習”一段時間再做決定,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企業的人和事,以及公司的文化。

面臨抉擇,想清楚你是誰、你想成為什麼人、你將跟誰在一起開拓屬於你們的未來很重要!

如果你有問題想要諮詢,歡迎你私信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