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養老到底要靠誰?

中國人養老到底要靠誰?

你每個月爭1000—2000元,你養老怎麼靠自己啊?每月3000元的賬,是說給那些說要靠自己存錢養老的人的,這屬於那30%有可能存錢的人,就那樣也不行。你不相信政府我理解,但70%的人養老不可能不靠政府也是事實。咱們得想辦法把政府變好,那才是正道。不要在這裡瞎憤青、憤老,跟我發橫沒有用,有本事,找該負責任的人去。

  主流媒體最近又發表文章,說“參加養老社保其實很划算”,而且還認認真真地請專家算了一筆經濟賬。對此,我表示尊重。然而,單純用“划算”或“不划算”這樣的經濟理性來評價“養老社保”,也許依然存在誤區。
  近來,有很多網友因受“延退”或“雙軌制”的刺激,表示“不再繳納社會保險費”並且提出要“退保”。然而,我們要看到的嚴酷的事實是:根據當代中國的國情或“特色”,實際上可能有70%的人是不可能靠自己或家庭來養老的,其中有30%左右的人可能不得不“全部靠政府”。否則,他們的晚景會很淒涼。
  有網友因不信任“社會養老”,勇敢地表示要靠自己存錢養老。那麼,我們來算一算,為養老我們需要存多少錢。有人計算,如果一對夫婦60歲退休,活到85歲,每月開支3000元,共需90萬元。這是以完全不考慮通貨膨脹,也不考慮醫療費用為前提的。


  就算有一部分人能存下錢來,但持續上漲的物價會使大多數家庭儲蓄養老計劃希望破滅。當前,存款利率跑不過CPI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計算CPI包括的商品面很廣,人到老年,再去買私家車或家用電器的機會應該很小,但這些商品在計算CPI時都會包括在內。另一方面,像食品、衣著和居住(房租、水、電、燃料等)等生活必需品,其增長的幅度常常是超過CPI的。譬如,2012年1—7月,與2011年同期相比,食品上漲6.2%,衣著上漲3.5%,而CPI則是3.1%。因此,在至少40年的長期積累儲蓄中,可能遭遇的貨幣貶值的損失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人對養老儲蓄計劃進行過測算——有銀行理財師測算:以每人每月3000元的支出計算,假設通貨膨脹3%,現在30歲上下的80後,恐怕要儲蓄300多萬的養老金。但這個計算結果,除了對通貨膨脹率估計偏保守以外,也還沒有包括醫療費用。還有教授估算:一線大城市的居民,2027年60歲退休,活到85歲,預備1000萬元養老恐怕也不夠。
  儲蓄養老對大多數人來說行不通,那麼買商業保險行不行?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最大區別在於,商業保險的標的是一個具體的金額,譬如承諾每月給付2000元,到領取時,只要每月給付2000元,就兌現了承諾。至於十幾或幾十年後2000元的購買力究竟如何,保險公司是不負任何責任的。社會保險保障的是基本生活水平,也就是說,到領取時,是要根據當時的基本生活水平來進行調整的。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已經連續8年進行了調整就是一例證,雖然大家對調整後的標準仍然不滿意,但畢竟進行了調整。所以,合理的計劃是首先要參加社會保險,這是保底的;然後有餘力再買商業保險,這屬於錦上添花。

  如前所述,單純用“划算”或“不划算”這樣的經濟理性來說明參加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的必要性是遠遠不夠的。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大潮中,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社會化的大生產已經取代昔日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傳統生產方式。與其相適應,社會化的保障方式也一定要取代家庭保障。社會化的保障方式,是融科學理性和人文關懷為一體的。以養老保障為例,在養老保險之外,還要考慮服務照料和親情慰藉,還要解決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按照中國的國情,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的養老,恐怕有40%的人部分地要靠政府,有30%的人可能全部要靠政府。這是中國近80—90年以來,社會分配的歷史所決定的。
  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中國,涉及70%國民的老年保障問題,是必須要辦好的。公眾、媒體、學界都要為此而努力,敦促政府把養老的事情辦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