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原经】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临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以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一、风本无音,皆在一心。

老子在这章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六个方面,或者说六条路径。

我们先看第一方面: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是什么?这里是指人的肉体。肉体是精神和灵魂的物质基础,其结构复杂,从外看,有大脑、躯干、四肢;从成分看有血液、肌肉、筋骨;从结构看有五脏六腑,七经八脉,发肤指甲;组织严密,运行有序,有些像军营一样,故称之为营。

魄是什么?这里主要讲得人的精气神,主是指与肉体相对的精神层面的状态。古人认为人活着,一是肉体,二是精神。活着的精神就叫魄,死了的精神就叫魂。

人活着,就靠这口气,气息越旺盛,生命力越强大,人在魄在,我们称之为气魄。人死了,气散了,魄也就散了,魄就变为了魂,魂由于没有肉体依托,到处飘荡,我们称之为游魂。

所以,活人讲气魄,死人讲灵魂。我们生活中常讲改造人的灵魂,细细推究,这种表述是有一些问题的,准确说应该是培养人的气魄,使人在事非得失面前,保持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姿态,使生命的格局更加广阔。而灵魂是死后之精神,肉体生命消灭了,灵魂飘到哪里都不知道,如何改造。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孔子在《系辞传》中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死生之状。”

孔子认为,什么叫活人啊?死人和活人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口气。有这口气浮在肉体上,你就有精气神,你就是活人,吃饭喝酒,谈天论地,饮食男女,都可以。

没有这个精气神,气散了,魄就变为魂,人就变一团硬梆梆的死肉,这个时候,人世间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了。

殡仪馆我们大家去过,送亲人、送朋友最后一程,本来曾在一起欢欢笑笑,满面红光,肢体柔软,而如今僵直冰冷地躺在那里,使人心生凄然。

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有这个精气神,你就是人,没有这个精气神,你就是鬼。

因此,老子认为“营”和“魄”必须要“抱一”,抱一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守心,守住本心,守住初心,便可以抵挡外物的困扰,保持一颗清静而淡定的灵魂。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如果说道家守心,讲究以守为攻,以静制动。而儒家则强调以攻为守,以动制静,通过社会实践和个人的阅历参透得失,回归本来,明白人生大道,正所谓看透红尘恋红尘,出淤泥而不染。

儒家精进利生,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与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如果真正能够实现这个理想,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即认识世界,认识万物,比如生死、得失、进退、祸福、男女、权力、金钱、家国等等,把这些问题认识透了之后,才能坚定做人的信念和生命的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够百折不挠,百毒不侵,百诱不变。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孔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孔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被人贴上一个标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实,当时的人讲这句话的时候,带有半讽刺的意味,认为在以力量和利益为导向的时代,怎么可以实现礼制的仁爱社会,这完全是愚腐的行为。

格物的问题解决不好,守心的问题就很难做到。

人都是娘生的,一声啼哭到人世间报到,大家可以看一看,人是怎么报到的,先说上面,小拳头一攥就来了,老子把这个动作叫“握固”,抓得紧紧得,总怕失去什么。

走得时候,咱们去看,到八宝山看,不管什么样的人,两手一撒,归西而去,什么也不曾带走,金钱、权力、金银财宝,都是后人的。

但是,后人也不要高兴,正如一首诗打油诗中所讲得,“百尺杆头望神州,前人土地后人收。后人收得莫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一切身外之物皆在轮回之中,不过是过过手而矣。人寿高不过百年,衣食俱足,无病无灾乃为大幸,此生有机会,可以生活的安逸一些,此生无机会,生活的平常一点,不可放任自我,更不必怀死后之忧,不要以为到了那个世界还需要今世这些东西。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和尚和师傅正在庙门口站着,突然一阵风吹来,庙里有一个幡立刻高高飘扬,小和尚问师傅,这是幡在动还是风在动。师傅讲,这其实是你的心在动啊。

故事虽然很简单,万事万物,祸福得失,皆在一念之间,心静则万物皆静,心动则万物皆动。心不动,什么都不会动,心动了,什么都会动起来,这就是佛教大义。

所以,动静源于一心,得失存于一念,就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多数问题而言,没有绝对的是与非,祸与福,只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不必过于计较,当有容人之心,容事之量。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曾经一个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趣事,他有一个朋友是个画家,专门画牡丹,有一次拍卖了一幅画,差不多100万,过了几天,那位买画的老板打来电话,问能不能退了。

这位画家感到很好奇,想问个究竟,这位老板就如实说了,他之所以买这幅画,因为他刚买了一个大房子,自己的夫人喜欢牡丹,所以,就重金买了这幅画,准备挂在客厅里,结果,夫人看后非常不高兴,因为画中有几朵牡丹画到边缘只画了一半,他夫人说这半朵牡丹就是“富贵不全”,不吉利,所以希望退掉。

画家一听笑了,他和这位老板讲,你回去和你的夫人说,这是我故意设计的,我之所这么画,其真实的含义是“富贵无边”。

老板一听不说话了,说和夫人商量一下再决定。后来,就没有下文了,再没有说退画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半朵牡丹,即可以理解为“富贵不全”,亦可以理解为“富贵无边”,问题出在哪里,全在心中。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二、固守初心,动静等观。

那么紧接着,老子讲了修身的第二点:“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关于这句话,后人有诸多解释,可谓是纷繁琐芜杂,其说不一,最大的分歧就在这个“专”字上。有人甚至认为,“专”应该通“抟”,专气即抟气,抟气就是把阴气、阳气,先天气、后天气,捏合在一起,使其变得柔顺与和谐。

专在这里就是专心的意思,是指呼吸过程中宁静、淡定、均匀的状态,完全是描述婴儿睡眠状态的真实描写。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健康。从人的一生来看,人的睡眠时间一般处于递减状态,新生儿一天要睡到二十个小时以上,而七八十岁的老人有时三个小时就可以了,这是人衰老的象征。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对于成人而言,游走于红尘之中,面对那么多的诱惑与是非,很难保持心性的平静,常常是茶不思饭不想,甚至是彻夜不眠,如果人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纠结之中,要想健康就很难。

老子在这里,借用婴儿睡眠这种状态,实际是告诫后人要守住初心,不为外物所动,保持一种纯洁的天性。

前些年,有一位女作家写了一本书《若人生只如初见》,销量很好,其实,这个书名就体现了一种大道的精神。

世界上很多事情,当初次发生的时候,或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美好的,但是,一旦在一种状态下处久了,或者了解加深了,当初的美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道德经》第十章:人寿高不过百年,无病无灾乃为大幸(上)

比如,在恋爱阶段,每对恋人都感受很美好,甚至觉得对方完美无缺,天天在一起缠绵,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情,但是,一旦结婚了,在一起长期生活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变为锅碗瓢盆交响曲,矛盾也就出来了,对方也不在完美,甚至怀疑当初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其实,人还是那个人,只是我们都不能保持初心了。

为了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守初的心性,所以,送大家四句话:

一要不忘道本,守空灵之气。要活得高尚一点,有一定的气节。

二要不蓄刚心,守谦柔之气。不可生害人之心,贪物之念。

三要不求害物,守中和之气。保持宠辱不惊,动静等观的心态。

四要不为世故,守本初之气。要保持灵魂的鲜活和生命的灵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