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綠色新城 王志凌 攝

文明

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底色”

也是一座城市最暖的“名片”

創建文明城市,沒有終點,也沒有標準答案,唯有把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放在利民惠民上,做優硬件、做強軟件,讓市民真切體會到“創城”的成效和變化、感受到文明的溫度和厚度,把“文明牌”打成“民心牌”。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分享快樂。陳麗珍 攝

今年是寧德“創城”的攻堅之年,在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提高民生福祉、提升市民素質上寧德持續發力,如今,一份沉甸甸的文明“成績單”擺在我們面前:

──城市面貌不斷優化。聚焦黑臭水體治理、農貿市場整治、背街小巷改造等重點項目,著力推進城市管理細化、交通優化、環境淨化、市容美化、園林綠化、夜景亮化。持續優化中心城區功能,推進客運站建設、道路設施完善、棚戶區改造、停車泊位增設等創城補短板工程。

──民生福祉顯著提高。做好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工作,中心城區一級環衛保潔範圍實現從主要路街到背街小巷的全覆蓋,城市環境衛生得到極大改善。實施民生社會事業領域補短板項目472個、完成投資40.3億元。

──文明素質不斷提升。通過致市民的一封信、一次學習活動、一次徵集活動、一次知識競賽、一支文明勸導隊、一場文藝演出、一次入戶宣傳、一批樓棟長等方式,廣泛發動廣大幹部群眾參與創城。全市已組建志願服務隊伍3700多支,實名註冊志願者超20萬人,廣大市民“組團”投身志願服務行動,服務他人,提升自己,讓城市更加充滿活力和溫度。

一份份精彩答卷和民生“清單”,早已將高質量的 “文明指數”,轉化成寧德市民的“幸福指數”。

細雕琢 讓生活更優雅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美麗家園 謝書秋 攝

一面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高端大氣;另一面是成片舊區,牆面斑駁、線網密佈。老舊小區如何跟上“創城”的步伐?寧德不斷探索老舊小區改造的新模式,在保留老城風貌的基礎上,精細提升社區居住品質,讓城市更優雅、更具活力。

2019年,為了解決這些老舊小區的頑疾,寧德市開啟了細雕琢的“微改造”項目。華僑新村、僑興、蘭亭、蘭溪、富春、萬安等5個社區的6個小區,迎來了復興的機會,小區破損的路面被修補平整,綠化帶上不再荒草叢生,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提升,老舊小區的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華僑新村改造

11月14日,華僑新村小區裡重新規劃停車位的劃線工程正在緊密地施工中。華僑新村小區於2004年建成,小區裡有2600多位居民。作為東僑舊小區改造的先行者,項目啟動前,社區工作人員特地挨家挨戶上門收集居民意見。

“有了這些‘大數據’,瞭解居民反映突出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華僑新村社區居委會主任鄭聯生說道,圍繞小區圍牆改造、綠化美化、規範停車位等方面,華僑新村的綜合整治工作有序展開。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美化環境,從我做起》黃菁菁 攝

“小區道路‘白改黑’,破爛的危牆變成牢固的圍牆,我們很滿意。”小區居民林大姐豎起大拇指說道。改造一新的華僑新村小區,不僅環境更加整潔有序,還增加了不少適老設施,便利了老鄰居的生活,良好的環境還吸引了周邊的居民來此休閒。

根據寧德市住建部門規劃,今年全市將啟動10多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在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同時,也體現了城市管理者對老城區生活方式的尊重。

東湖市場是市區歷史最悠久、商品特別是海鮮品種最豐富、市民最為熟悉的集批發、零售為一體的大型農貿市場,由於地處市中心繁華路段,近年來隨著市區人口的增加、商販的集中,東湖市場及周邊路段擁擠、髒亂差的狀況愈發嚴重。

今年5月3日,東湖市場升級改造工程正式動工,6月18日,工程完工。改造後的東湖市場,由原來的168個攤位、28間店面,調整為241個攤位、34間店面,市場內用白色瓷磚鋪設地面和攤位檯面,並進行了吊頂改造、牆體裝修、排水溝建設,總面積達2600平方米。

同時,配備排水、排汙、用電一戶一表、食品安全檢驗和可追溯、智能電子秤等。

東湖市場的“華麗轉身”是寧德農貿市場改造的有益嘗試,目前寧德市已完成署前、蕉南等6個農貿市場改造,它標誌著中心城區老舊農貿市場將以新面貌、優服務、好品質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背街小巷白改黑

與此同時,寧德的背街小巷也在悄然發生變化。11月初,蕉城區三元社區院前路,原本坑坑窪窪的石板路已經被平整的水泥路替代。

這是今年蕉城區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的一個縮影。作為創城補短板項目之一,今年8月,背街小巷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順利開工,寧德積極穩妥地推進背街小巷硬化及管網下地改造提升項目建設。

路平了、燈亮了,背街小巷的綜合改造提升,極大改善了市容市貌和居民居住環境,贏得掌聲一片。

據瞭解,蕉城區背街小巷綜合改造提升總投入850多萬元,共完成18條背街小巷道路路面硬化及管網下地改造以及39條城區無路燈背街小巷路燈建設,讓城市的每個角落也與主幹道一樣整潔明亮。

大動作 創城市高品格

寧德依水而生、傍水而建,水賦予了寧德獨特的地域形象和精神內涵,城市水環境治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也直接影響著城市形象。

寧德市中心城區內河水系現有21條主要溪流,流域面積約216平方公里。自今年開展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以來,全市已動工實施河道整治、控源截汙、河道河岸保潔、活水保質四大類共36項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26億元。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黑臭水體整治

“過去小東門的內河總有一股不好聞的氣味。現在你看,河底的淤泥被清乾淨,河水都清澈了。”11月13日,小東門時不時可見白鷺低空掠過,市民王女士站在署前市場前的內河旁發出感慨。

目前,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已完成約7.3平方公里區域雨汙分流改造,新改造雨汙管道44公里;完成截汙管道建設14.1公里、整治排水口54個;建成臨時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11座、一體化水質物化處理設施3座;完成河道渠體改造建設3.09公里,實施河道生態修復面積1.51萬平方米;完成河道清淤長度18.11公里,清淤總量25.53立方米,全面完成明渠部分河道清淤;拆除沿河違章建築(搭蓋)73處,面積約7300平方米。

通過治理攻堅,中心城區明渠底部沉積多年的淤泥已基本清理乾淨,水環境質量得到初步提升。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奔向健康》謝書秋 攝

水清岸綠,進入深秋,東湖的景緻被時光染上一層金色光芒,天氣晴朗的午後,越來越多的市民來公園、棧道尋找詩情畫意。

今年,寧德市以“創國家園林城市”“創森林城市”“創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不斷提升園林綠地建設管理水平,打造寧德“綠色名片”。

建成連接南北岸公園的環湖棧道一期和二期工程約10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9%,人均公園綠化面積達14.97平方米,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完成親水步道和綠化改擴建工程17.82公頃,建成面積7公頃的杜英、女貞混交林城市片林;

完成閩東路、福寧北路、陳普路、南湖濱路、北湖濱路等道路行道樹改造提升;

推進綠慢道建設,開展鏡臺山公園上山行車道建設;

深化園林綠化景觀工作,完成南岸公園二期主體部分、人民廣場改造提升、福寧公園等景觀綠化項目建設……

中心城區功能還在不斷優化。閩東中路、金漳路、福利路、富春東路的建成完善,與完成“白改黑”改造的鶴峰路、八一五路、南北湖濱路交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全市新增公共停車場泊位1萬多個,充電樁500多個,人均道路面積達17.82平方米,城市路網逐步打通。

一個綠意盎然的寧德,正煥發勃勃生機。

齊參與 樹文明新座標

《環保教育》楊紅 攝

在東僑上東曼哈頓小區裡,居民們三三兩兩有說有笑,孩子們四處玩耍嬉戲打鬧,剛成立不久的社區合唱團正在練習居民們原創的“小區之歌”,朗朗歌聲迴盪在小區裡。

林慕斌是合唱團的成員,雖然剛遷入這個小區不久,但她很快就找到了歸屬感,作為社區志願者,合唱團多次參與了東僑的文藝匯演,不僅展示了老年朋友的風采,也彰顯了這個新家園的蓬勃朝氣。

沒有個人小文明,就沒有城市大文明。

寧德市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引領,充分發揮志願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既為時代增添了高度,也為社會增加了溫度。

“紅馬甲”已經成為志願服務的符號,在公益活動中看得見他們的身影,孤寡老人需要幫扶時他們及時出現,交通不文明現象難逃他們的眼睛。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志願者開展清潔活動 葉伏國攝

有人說他們是愛心使者,也有人說他們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守護者。而在他們看來,自己只不過是寧德公益力量中的一滴水,以個人的微薄之力滋潤著這座枝繁葉茂的美麗城市,而正是這一滴滴水,用默默無聞的行動在為寧德的城市文明加分。

今年,寧德市組織開展了“青春聚力創城”千人活動、“創文明,展風彩”集體婚禮、“高考愛心直通車·文明城市在行動”“品味經典 傳承美德”中華經典誦讀文藝晚會、森林音樂會等特色活動,進一步濃厚了創建氛圍。依託寧德志願者協會,整合團市委等部門志願服務資源,廣泛發動越來越多的志願者聚集到志願服務旗幟下,用行動奉獻社會。

共創文明城 提升寧德生活的“幸福指數”

志願活動。葉伏國攝

截至目前,全市已組建志願服務隊伍3700多支,實名註冊志願者超20萬人,一個個“紅馬甲”就如同一個個流動的火炬,走到哪裡,就溫暖著哪裡。

文明無論是在嘴上,還是在心裡,最終都要體現在行動中,志願精神已浸入寧德的城市基因,成為每個寧德市民閃亮的文明座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