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1942—1946年間,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攝影師造訪了上海,為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珍貴的寫真。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臺灣攝影師張才的鏡頭,重返40年代的老上海。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圖1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圖2

讓我們先認識一下本欄目的主人公:——張才,1916年出生於臺灣大稻埕。1934-1936年間,赴日本學習攝影。1936年自日返臺,在臺北太原路創辦“影心寫場”(營業照相館),買下生平第一臺相機德國萊卡135相機,開始他的攝影人生。本欄目取自張才於1942-1946年在上海拍攝的《上海寫真》。圖1:臺灣攝影師張才先生(1916-1994);圖2:張才在“影心寫場”。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跑馬廳(1943年)

這張照片的機位在跑馬總會大樓的窗口上。照片左側的窗簾布佔據了三分之一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張才將此照片作為《上海寫真》的首張,預示上海歷史大劇即將展演。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跑馬廳的鐘(1942—1946年)

這張照片的機位在當時“遠東第一大廈”國際飯店,在飯店樓上可以俯瞰跑馬場地區,右側近處還可見大光明影院的招牌。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中法大藥房(1942—1946年)

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口西望。老照片左側為跑馬廳邊緣,右側近處為中法大藥房(今新世界百貨商店處),中遠處為國際飯店。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先施公司(1943年)

照片中先施公司佔據畫面的右半部,左側建築是與之對街而立的永安公司,遠景中高聳塔樓的建築是新新公司。如今,街道和建築基本沒變,唯獨不見新新公司的塔樓。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街頭賣開水的老婦(1943年)

這張照片的機位在乍浦路橋北橋堍南望光陸大戲院,後改名曙光劇場、外貿會堂。作為老上海街拍者,張才在“掃街”時富有同情心,很注意民生狀況,鏡頭不乏對著底層的民眾,給上海留下不少這樣的寶貴瞬間。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上海郵政總局大樓(1942—1946年)

上海郵政總局大樓位於北蘇州路276號(今天潼路395號)。這張照片已成經典,其周邊的景緻大致未變。但張才編輯圖集時誤記成“外灘的海關大樓”。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電車交叉道(1942—1946年)

這張照片的機位在江西中路181號建設大廈(中國建設銀公司大樓)樓上俯瞰江西中路180號新城飯店(原名都城飯店)門前的車來人往。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鳥瞰電車道(1942—1946年)

張才在圖集中沒標示路名,圖中又沒有可辨識的建築物,只能按圖片編輯順序,估計是在福州路周邊大樓上俯瞰某個路口。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通惠地產公司大樓(1943年)

該大樓位於南京西路茂名路口東南角。這幢大樓外立面中央刻有一副八卦圖。大樓內還有一家國芳女子服裝公司。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Ⅰ

黃包車與電車(1944年)

張才先生當時在南京路外灘拍這張街景時,可能也遇上了霧天,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被籠罩在霧氣中。電車上“拜耳健身素”廣告卻清晰可見。

(本文轉自食硯無田新浪博客)

關於作者

李建華,筆名“無田”,網名“食硯無田”,1957年生人。曾在企業、機關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現為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研究員。2006年3月建新浪博客“食硯無田”,至今已有十餘年,發文千餘篇,2009年繼開新浪微博,為資深歷史博主。一直以“城市影像的拾荒者”自勉,追尋老上海記憶,研究上海近代史,文字和介紹散見於《東方早報》、《蘇州日報》、《生活週刊》、《老照片》、《上海灘》等紙媒,並參與多部電視紀錄片製作。

關於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

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UMS)是具有法人實體地位、實行雙重管理的“規劃+文化”實驗型機構,我們力爭以規劃為體、以文化為魂,以激活存量、銘記鄉愁為己任,努力體現創新性、開放性、公益性、融通性等特徵。

我們主要研究對象為存量空間和既有環境,圍繞城市更新、產業轉型、舊城改造、村莊改造、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建築保護、歷史風貌保護、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存量空間管理與治理等主題開展規劃設計和規劃研究。

同時,我們也圍繞上述內容,深入開展歷史文化挖掘、歷史場景再現、城市記憶素材共享、市民城市認知教育、存量空間產業創新、歷史空間數據系統建構等方面工作,逐步形成歷史智慧應用平臺、學科交叉融通平臺、產業發展促進平臺。

中國的城市將進入存量空間時代。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將努力回答城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問題,結合網絡、數字、視覺、體驗等現代科技手段,解讀空間密碼,發現文化基因,梳理現實問題,理清來龍去脈,探索優化路徑,實現城鄉存量空間和既有環境的可持續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