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所說的“做事兒的人”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

我們說話的方式和內容,往往能反映出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

我平時與公眾號的好友交流還算多,也會經常討論一些職場心得、業務內容,甚至生活話題。這其中,每個人的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各不相同,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是能夠從不同的提問中看到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為何會有這樣的思維。

01

兩個栗子

舉個栗子,以下幾種是我經常收到的典型提問:

  • 我做事情總是有拖延症怎麼辦?
  • 我總感覺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你是怎麼平衡工作和生活關係的?
  • 我該如何處理和領導之間的關係呢?
  • 關於考研和工作,我該怎麼選呢?
  • 我性格總是很內向怎麼辦?
  • 進入中年危機怎麼辦?

與此有著類似結構的問題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這類問題的提出方式乍看沒問題,不過再細看會發現它們有著一個共同點:很抽象,幾乎可以套用於任何人,而且每個問題幾乎都能單獨做成一個大課題了,而不是某個人正在面臨的某個個性化的具體問題。

這裡的“抽象”是相對而言的,就問題本身的完整性來說,是不抽象的,但是結合提出者的所處場景就不一樣了:這些問題一般是微友私信我的,或者發在群裡@特定人的,這就說明提問者正在受此問題困擾,但卻沒交代他自己正在面臨的具體問題是什麼、來龍去脈是什麼。

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

1、回答者往往需要追加很多更具體的問題,以界定提問者要問的具體問題到底是什麼。整體來講,這種溝通方式是非常低效的,浪費了彼此很多額外的時間。

比如,面對第二個問題時,我會覺得無從回答,因為一方面我沒有覺得我在兼顧工作和生活方面有遇到什麼困難,另一方面提問者拋出的是一個抽象大課題,我並不瞭解他具體遇到了什麼困難。所以,這時往往需要我再繼續問:“這個問題太大了,你是遇到了什麼具體困難了嗎?或者目前有哪些具體事情是你無法處理的?”這個時候對話才能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繼續下去。

其實,提問者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就把目前他的困擾、遇到的具體事情、想要達到的解決效果一併說清楚。

2、如果沒有太多時間一來一往地追問的話,回答者也只能給出一個相對抽象、幾乎適用於所有人的回答。但這樣的回答對於提問者本人來說可能適用性會差一些。

羅振宇所說的“做事兒的人”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

再舉個栗子,還有一部分提問者是這樣描述問題的:

  • 你怎麼看待職場中同級之間的競爭關係?會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分享給同級的競爭者嗎?
  • 績效考核的時候,你對強制比例分佈怎麼看?有的員工明明表現很好了,也很努力,最後卻因為比例分佈打了B或C,很失望。如果你作為打績效的Leader,你會怎麼處理?(因為提問者本人就是打績效的人,所以他會從管理者角度提問)
  • 我發現你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有效,這正是最近困擾我的事情。我在保險公司做培訓崗,每天各種會議比較多,溝通學員也需要很多時間,還有兩個小孩,我覺得我工作效率很低,除了日常工作,其他時間利用得很差,這使我很焦慮,想做一些調整,能否給一些指導和建議呢?

相信你也很清晰地看到第一種提問方式與第二種提問方式的差別了。第二種提問方式的結構是:先拋出一個具有普適性或者比較抽象的問題(類似於第一種提問的大課題),但是在這個抽象問題之後,緊跟著會加上自己的具體場景、具體背景、具體問題是什麼。這樣的提問者描述的不是一個人人皆適用的問題,而是他正在面臨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個性化的問題;他期待得到的答案也不是教科書一樣普適的理論,而是針對他本人這種具體情況下的具體針對性解決方案。

第二種提問方式有兩個好處:

1、能看得出來,提問者對自己面對的具體困擾是非常清楚的,甚至在這之前已經自己做了各方面的分析或嘗試,知道自己面臨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基本問題中的具體分支問題是什麼。所以在描述問題時清晰且精準,使得提問者和回答者雙方處在同一溝通頻道上,因為提問者在之前就已經對問題有了比較深的認識,所以與回答者之間的來往交流也容易更深入。

2、這種提問方式很顯然節省了回答者的時間,因為問題描述已經很清晰,不需要再來回追加問題,即使當時不能及時回覆,也可在適時的時間做一次性答覆。我的習慣是:工作中需要及時溝通和回覆的消息我都會做出即時響應,工作外的非緊急消息,我一般會在晚11點-12點或12點-1點間統一回復處理(夜貓子的作息....),不過在此之前我一般會先告知對方會晚點回復。第二種提問是我比較願意看到的,也讓我可以在自己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裡進行一次性集中回覆,對雙方來說都很高效。

02

“做事兒的人”

我已經很久沒有聽羅振宇的演講或脫口秀了,不過2019年的跨年演講中,羅振宇講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意是:他們公司的CEO脫不花,非常能幹,並且在公司創業的四年裡相繼生了兩個娃,可謂是事業家庭雙門紅。所以脫不花經常被人問道“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關係”之類的問題。

羅振宇說,對於他和脫不花這類“做事兒的人”來說,不存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平衡這類抽象的概念選擇困難,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一張張時間表和一件件具體的事兒。舉個栗子:下午5點,孩子突然發燒,這時候是繼續在公司開例會還是回家?那當然是回家啊!晚上8點,正在跟家人吃完飯,公司有個急事處理,這時候是繼續陪家人還是回公司處理問題?當然是回公司啊!如果她覺得最近陪孩子少了,那可以專門拿出一兩天時間來陪孩子。

“關係”是個抽象的概念,“平衡”也是個模稜兩可的概念,因為每個人對於“平衡”的度的理解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關係”雖然抽象,它卻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具體的事兒;“平衡”不是顧此失彼,而是一體兩面,“平衡”是否平,也是表現在具體事情的處理上的,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層。

羅振宇所說的“做事兒的人”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

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文章開頭列舉的第一類提問,這5個問題,都是概念層的、抽象的,在這幾個問題裡,我們沒有看到“具體的事兒”,連“事兒”都沒有,那麼對“事兒”的解決方案也就無從談起了。

而第二類問題,則是有非常“具體的事兒”的,也就是提問者自己是非常清楚自己遇到了哪類問題的,只不過一時還沒有找到具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這就好比我們平時去醫院看病,患者描述病症的語言和方式不同,有可能導致醫生給出不同的藥方:你說某個部位不舒服,具體怎麼不舒服也說不上來,是一直不舒服還是間歇性不舒服也不清楚,在什麼情況下不舒服會加重、什麼情況下不舒服會緩解好像也沒怎麼注意。那麼醫生可能會給你開出一個“多休息、多喝水、多運動”的通用方子。

如果你對病症描述得比較清晰:什麼時間開始的,哪個部位疼痛,是刺痛還是脹痛、隱痛、絞痛,疼的程度怎麼樣,做什麼姿勢時疼痛最厲害,什麼姿勢下會有緩解……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會給你開出更精準的針對性檢查或藥方。

第一類提問者的問題,是典型的“知乎體”。知乎上的網友很善於這樣提問,甚至形成了一種固化模式。這類問題實際上相當於一個“課題”或“選題”,好比我們寫文章或寫論文時的標題,是概述性的,由這一個概述性的選題,就能引出千百篇角度不同、論據不同、觀點不同的文章,甚至書籍。

這類“課題”或“選題”式的提問,有它的好處:普適性;卻也有它先天的缺陷:缺少針對性。如果提問者總是拘泥於一些抽象的概念,得到的也往往是抽象的回答,對於自己的實際問題有可能幫助甚微。

所以,讓我們暫時拋開抽象的概念,來解決“具體的事兒”。

羅振宇所說的“做事兒的人”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

03

近的思維方式

去年有段時間我經常聽得到APP的課程,今年聽得少了。上週又翻出陳海賢的心理學課程來聽(去年聽了一半沒再繼續),其中,思維的遠近這部分內容,剛好與我遇到的這兩類提問者的思維方式是相關的。

陳海賢把人的思維分了很多個角度和層面,其中有一個視角是“思維的遠近”。近的思維方式是關注當下的、此刻的、正在發生的、具體的、近的事情。遠的思維方式是關注想象中的、抽象的、未來的、概括的、遠的事情。

近的事情往往是流動性的,多變的;遠的事情往往呈現出相對的靜止性。在本文開頭的兩種提問類型中,第一種類型的提問屬於遠的思維,說的都是抽象的大概念,這些問題在任何時候拿出來都不過時,都是個實際存在的問題;而第二類提問屬於近的思維,說的都是具體的事兒,並且針對性極強,帶有了提問者自身的特定背景、特定環境、特定時間等屬性,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可能只針對提問者本人有效,放在其他人身上就不合適了。

遠的思維與近的思維並沒有優劣之分,它們針對的具體場景不同,適用的範圍也不同。遠的思維能讓人看清問題的框架和基本面,而近的思維能讓人著眼於此時此地的此問題,更具有行動性。

但這裡要說的重點是:雖然遠近思維本身沒有優劣之分,但如果在該使用近的思維解決當下問題時,卻用了遠的思維,那麼就會產生“困難—焦慮—拖延—更焦慮—繼續拖延”的惡性循環。

比如,經常有人問“我性格內向怎麼辦呢?”這是個典型的抽象問題,因為內向的表現有很多方面,每個人的表現不盡相同,而且內向是相對的,不存在一個絕對內向的人,內向的人在某些特定場景下也是會呈現外向型的。而且,有時候內向並不是缺點,反而會成為優勢。所以,針對內向的人,要根據提問者本人的具體情況給出具體分析和解答。

這時候我會追問:你在什麼時候內向,什麼時候又不那麼內向呢?你在和什麼樣的人交往時會緊張,和什麼樣的人交往時又會格外內向呢?你在與人相識的哪些階段容易緊張,哪些階段不會呢?你的內向性格,更多來自自我感知,還是周圍人的評價呢?

在這樣一步步追問下,對方的具體問題才會逐漸顯露出來。

而實際上,這樣的一步步追問,就是把一個遠的思維方式逐漸拉到近處的過程。這種思維方式的轉換,提問者自己完全可以獨立地、有意識地去完成。而這種遠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他們的問題所在。以致於他們停留在抽象的、概括化的“大課題”面前束手無策,因為看不清大問題下的具體問題是什麼。

第二類提問者,實際上是用了遠的思維+近的思維兩種方式的組合來描述問題的,比如“你怎麼看待職場中同級之間的競爭關係?”這句話就是遠的思維,因為這是個抽象問題,如果只說這一句話,其實是不明白提問者到底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的。“會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分享給同級的競爭者嗎?”緊跟著的這句話,就是近的思維,說明提問者面臨的競爭關係具體表現為經驗的分享與否。

遠的思維方式,讓提問者首先界定了問題的類型和範圍;近的思維方式,讓提問者清楚認識到此時此刻在此地,具體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羅振宇所說的“做事兒的人”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

遠近兩種思維我們都需要。但是,現在紛繁複雜的信息時代,僅關注“大概念”、“大課題”、“大領域”的人太多了,以致於出現了一種很流行的“虛”的風氣。不排除有的人是為了“虛”而“虛”,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需要用近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所以本文著重引導更多人用近的思維來看待具體問題,只有用近的思維才能專注於此時此地的此事,也就是羅振宇所說的“具體的事兒”。

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其實我們每天需要做的就是處理一件又一件具體的事兒,而不是拘泥於抽象的概念中。拘泥於抽象的概念,會導致我們一直處於“想”的狀態,卻因為始終“想”不明白而產生焦慮,因為“具體的事兒”不是靠“想”出來的。

當你面臨一個問題,卻分不清自己目前是處於遠近思維的哪一端時。在問別人之前,可以試著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此刻我面臨的“具體的事兒”是什麼?

2、此刻我能去做什麼?

3、我願意去做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