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樹舞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舞毒蛾別名鞦韆毛蟲、蘋果毒蛾、柿毛蟲,是一種食性廣譜的食葉害蟲,主要危害楊、柳、桑、蘋果、柿、梨、桃、杏等,嚴重時可將全樹葉片吃光。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桃樹舞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詳情如下:

桃樹舞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1、形態特徵

1.1 成蟲

雌雄異型,雄蛾體長16噸1mm,翅展37~54rn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鋸齒狀橫線。中室中央有1個黑褐色點,橫脈上有一彎曲形黑褐色紋,前後翅反面呈黃褐色。雌蛾體長22~3~,翅展58啊0mm,前翅黃白色,中室橫脈明顯具有1個“

1.2 卵

舞毒蛾的卵呈圓形,兩側稍扁,直徑1 3mm,初期為杏黃色,以後轉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塊,上被黃褐色絨毛。

1.3 幼蟲

舞毒蛾1齡幼蟲頭寬0.5Ⅱ1111,體黑褐色,剛毛長,剛毛中間具有呈泡狀擴大樣的毛,稱為“風帆”.是減輕體重、易被風吹擴散的構造。2齡幼蟲頭寬1衄,黑色,體黑褐色,胸腹部顯現出2塊黃色斑紋。3齡幼蟲頭寬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紋增多。4齡幼蟲頭寬3mⅡI,褐色。頭部出現明顯2條黑斑紋。5齡幼蟲頭寬4.4nm,黃褐色,蟲體花紋與4齡近似。6齡和7齡幼蟲頭寬5_3咱.Omm,頭部淡褐色。散生黑點,“八”字形黑色斑紋寬大,背線灰黃色,亞背線、氣門上線及氣門下線部位各體節均有毛瘤,共排6縱列,背面2列毛瘤色澤鮮豔,前5對藍色。後7對為紅色。

1.4 蛹

體長19~34mm,雌蛹大,雄蛹小,體紅褐色或黑褐色,被有鏽黃色毛叢。

桃樹舞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2、發生規律

舞毒蛾1年發生1代,8月至翌年4月胚胎髮育的幼蟲在卵內越冬,幼蟲及蛹期較短,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蟲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塊所在地的溫度有關。幼蟲孵化後群集在原卵塊上,氣溫轉暖時上樹取食幼芽。1齡幼蟲能借助風力及自體上的“風帆”飄移很遠,可達1.6km。2齡後分散取食。白天潛伏在落葉、樹權、樹皮縫或樹下石塊下,傍晚上樹取食,天亮時又爬到隱蔽場所。低齡幼蟲受震動後吐絲下垂借風力傳播,故又稱鞦韆毛蟲。後期幼蟲有較強的爬行轉移危害能力。能吃光樹葉。雄蟲蛻皮5次,雌蟲蛻皮6次。均夜間群集樹上蛻皮,幼蟲期約60d,5咱月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陸續老熟,爬到隱蔽處結繭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d,成蟲7月大量羽化,7月中下旬為盛期。成蟲有趨光性,雌蛾有較強的引誘力,能釋放性外激素引誘雄蛾來交配,交尾後產卵。多產在樹幹或主枝的陰面、樹洞中、石塊上、屋簷下等處,雄蛾善飛翔,日間常成群在林中飛舞。每次可產卵1~2塊,每頭雌蛾一生產口日400~1 500粒。該蟲多發生在鬱閉度0.2~0_3、沒有下木的闊葉林或植被稀少的松林中。氣候乾旱有利於舞毒蛾的發生。

桃樹舞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3、防治方法

3.1 人工採集

在舞毒蛾大發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在石崖下、樹幹、草叢等處,卵期長達9個月。所以容易實施人工採集並集中銷燬。也可人工採集幼蟲,這種方法於小面積嚴重發生地塊實施較好,可以控制舞毒蛾的大發生危害。因此,必須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集中採集卵塊。並及時銷燬,以減少蟲口密度。採集時間應在舞毒蛾幼蟲暴食期前的¨齡期進行。採集幼蟲法可作為採卵塊方法的延伸和補充s

3.2 煙劑防治

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蟲3齡期左右時進行化學煙劑防治,放煙時間一般為清晨或傍晚出現逆溫層時,煙點之間的距離為7m,煙點之間的距離為300m。如果超過300m,則應補充輔助煙帶。在放煙時一定要按照煙劑安全操作規程操作,放煙過程中注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災。且煙劑應以生物農藥為主,以降低化學農藥對環境的破壞作用。但在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化學藥劑緊急壓低蟲口密度,減輕災害損失。

3.3 燈光誘殺

及時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預測羽化始盛期,並在野外利用黑光燈或頻振燈配高壓電網進行誘殺。出燈時以2臺以上為1組,燈與燈間的距離為500IIl,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燈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燈具周圍的空地噴灑化學殺蟲劑,及時殺死誘到的各種害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