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治療腫瘤五法:抓主症 辨虛實 慎毒藥 用成藥 調心神

周超凡治療腫瘤五法:抓主症 辨虛實 慎毒藥 用成藥 調心神

腫瘤的產生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經過複雜的變化過程發展而來,與人體內環境和外界環境密切相關。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惡性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病因、病機的根本是本虛標實,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針對的僅僅是局部病變部位和症狀的治療,難以徹底改變機體內在不平衡狀態。中醫藥則通過調節臟腑氣血、糾正機體陰陽失衡、改善人體內在環境治療腫瘤。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周超凡教授從事中醫藥科研、臨床工作60餘年,學驗俱豐,提出用中醫藥治療腫瘤“五要素”,現總結整理如下。

抓主症,單刀直入緩病痛

周超凡指出:“我們一定要細緻地抓好主症,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這對中醫臨床各科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審察病機,抓主症,治病求本

腫瘤病情複雜,變化多端,常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表裡同病、局部症狀與全身症狀並見的情況,臨床診斷很難做到兼顧。而主症在疾病某一階段表現最突出,給患者造成的痛苦最大,是患者最希望解除或減輕的症狀。抓主症思想的提出,借鑑了《傷寒論》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其中,“但見一證便是”即主症。

許多腫瘤患者在尋求中醫治療時,大多為中、晚期,除惡性腫瘤本身的臨床表現外,往往合併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腎病等;還有部分患者經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後,出現全身多個系統、組織器官的虛衰;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容易出現問題,情緒時常不穩定,這些因素都給辨證論治增加了難度。周超凡認為,此時治療應抓主症,單刀直入,儘快解除患者的主要病痛,為患者增加信心,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中醫治病求本的集中體現。

精簡處方,一藥多用,效專力宏

抓主症的目的之一是精簡處方,突出方劑核心功效,實現分期治療。臨床有些醫生採用大處方治療腫瘤,試圖標本兼顧,面面俱到,實則目的不明確,重點不突出,並不能保證量效關係,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如果煎服量小,藥物的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溶出,影響療效,還浪費藥材,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煎煮量過大,患者難以按時服用完畢,勉強下嚥,又增加胃腸負擔,影響脾胃功能,出現納呆等,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抓主症還可以更好地借鑑現代藥理學研究成果,發揮一藥多用的特長,有利於精簡處方,準確用藥。例如,胃癌患者同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上腹疼痛、噯氣嘔惡、消瘦乏力,舌質暗,脈弦細。疼痛、出血是刻下主症,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方中可加入針對主症的主藥三七。三七一藥多用,可以止上消化道出血,祛瘀定痛,改善舌質紫暗,舌背靜脈瘀滯,緩解幽門梗阻,還能減輕化療對骨髓的抑制,防止白細胞、血小板水平降低。有些治療腫瘤的藥物有心臟毒性,易引起心律失常,而三七還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可見,巧用三七能一舉多得。

明虛實,扶正祛邪定比例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周超凡指出,中醫藥治療腫瘤,必須明辨人體的邪正盛衰,具體判斷方法應將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參考理化檢查指標,制定扶正與祛邪處方用藥的比例,協調二者之間的關係。

腫瘤分期,按比例,組方用藥

腫瘤患者大多本虛標實,臟腑陰陽、氣、血虛衰為本,痰、瘀、寒、溼、熱毒為標,治療當以扶正祛邪為總原則。根據腫瘤發病的不同階段分期論治,明確扶正與祛邪之間的關係確定用藥比例,以分期論治體現因時制宜,依病情輕重體現因人制宜,保證扶正祛邪治則治法的正確實施,同時根據側重點不同而靈活變通。如此,處方用藥的合理性就會提高。

類纂約注,詳功用,觸類旁通

明代汪昂在《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凡例》雲:“是以類相從,用便觀覽”“務令語簡義明,故名約注”。基於中藥功效,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進展,周超凡對扶正祛邪類的抗腫瘤中藥做了大體的歸類。

扶正類抗腫瘤藥包括補腎培本、養陰生津、健脾益氣三類。①補腎培本類:惡性腫瘤到晚期,多出現腰痠膝軟,頭目眩暈,形體消瘦,精神萎靡等腎虛症狀。凡是出現腎虛症狀的腫瘤患者均可採用補腎培本法進行調治。常用藥物有枸杞子、冬蟲夏草、山茱萸、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肉蓯蓉、骨碎補、何首烏、女貞子等。②養陰生津類:腫瘤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療期間的腫瘤患者,多出現乏力、發熱、口乾、便秘、自汗出等諸多氣陰兩虛的症狀。在治療上多采用益氣養陰的治療方法。常用藥物有生地黃、北沙參、天冬、麥冬、枸杞子、西洋參、木瓜、天花粉、女貞子、烏梅、餘甘子、蘆筍等。③健脾益氣類:腫瘤的形成過程是機體內部邪正鬥爭相互消長的過程,其發病大多由於機體之正氣虧虛,然後外邪乘虛侵入所致。在腫瘤發病的各個時期和階段都應該強調扶持正氣。常用藥物有如生黃芪、白朮、黨參、太子參、甘草、黃精、生山藥、白扁豆等。

祛邪類抗腫瘤藥包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散結、化痰軟堅、消腫止痛、利水滲溼、以毒攻毒六類。①清熱解毒類:通過藥理研究和臨床篩選,證明大多數清熱解毒藥均有較強的抗癌活性,可從這些藥中分離提取出有效成分,做成製劑提供臨床應用,如喜樹鹼、山豆根生物鹼、長春新鹼、長春花鹼、穿心蓮內酯等。清熱解毒法主要應用於放療期間和化療期間不良反應和治療癌症引起炎性反應症狀的治療,如疼痛、發熱等。常用藥物有苦參、黃芩、黃連、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蒲公英、腫節風、半邊蓮、半枝蓮、冬凌草、敗醬草、牛蒡子、虎杖、魚腥草、金蕎麥、白鮮皮、知母、金銀花、穿心蓮、白及等。②活血化瘀類:腫瘤患者多因伴有高血黏度特點而導致腫瘤的轉移,尤其是對主要通過血行播散轉移的腫瘤。活血化瘀為主的中醫藥具有抗凝、抗纖溶、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對於防止癌栓形成和腫瘤轉移具有重要意義。常用藥物有三七、丹參、莪術、當歸、赤芍、鬱金、石見穿、仙鶴草、銀杏葉、獨一味、王不留行子、地龍、茜草等,能流通血脈,消散瘀滯,改善血液循環,祛除寒凝瘀毒,延緩或抑制腫瘤生長,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③理氣散結:中醫的氣有運行周身、升降出入、協調各器官組織的功能。腫瘤患者若有情志鬱結,則先形成氣滯,進而形成血瘀,日久變成腫塊。理氣散結藥不僅可以治療腫瘤,還可預防再生,臨床常用的有柴胡、預知子、延胡索、香附、佛手、廣木香、旋覆花、鬱金、青皮、香櫞等。④化痰軟堅類:中醫認為,脾不健運,聚溼生痰,痰溼凝聚,血壅不通,痰溼著於臟腑形成陰毒,結於體表則形成瘰癧、癭瘤。目前對於臨床常見的婦科卵巢囊腫、卵巢癌、甲狀腺肌瘤、子宮肌瘤等都可以採用軟堅散結的治療方法為主進行干預。常用藥物有天南星、法半夏、浙貝母、山慈姑、瓜蔞、夏枯草、黃藥子、玄參、牡蠣、海藻、海帶、海蛤殼等。⑤消腫止痛、利水滲溼類:臨床上對於出現胸腔積液或者腹腔積液的患者,主要採用利水化溼法進行治療,可以選用葶藶子、花椒目、澤瀉、澤蘭、豬苓、茯苓等具有利溼利水功效的中藥進行調治。針對放、化療出現的胃腸道反應症狀,如嘔吐、噁心等症狀,可以採用和胃止嘔的方法,如出現腹瀉或者便秘,可以採用健脾止瀉或者潤腸通便等治療方法。⑥以毒攻毒類:中醫認為癌瘤的病機是“毒發五臟”“毒根深茂藏”,故將導致癌瘤發生的毒邪和癌瘤產生的內毒稱為“癌毒”。治療用以毒攻毒藥性峻猛的中藥,常用的有斑蝥、蟾酥、蜈蚣、雄黃、硇砂、馬錢子、鴉膽子、黃藥子等。

慎毒藥,趨利避害兩相宜

中醫藥有關“毒”的含義較多。《素問·異法方宜論篇》曰:“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素問·髒氣法時論篇》曰:“毒藥攻邪”;唐代王冰註釋說:“能攻其病則謂之毒藥”;明代張景嶽在《類經》中提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本文所論之“毒藥”主要是指有毒中藥。

據病定治,明藥理,趨利求穩

周超凡指出,有毒中藥是一把雙刃劍,合理準確使用確能起沉痾於頃刻,用之不當則會戕生害命,治療時必須權衡斟酌,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

趨利就是要多用一些扶正類抗腫瘤藥,以防止白細胞降低、抗放射性損害、減輕西藥抗腫瘤藥、放化療毒性反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枸杞子、西洋參、靈芝、刺五加、女貞子、山茱萸、黃芪、白朮、鹿茸、肉桂、雞血藤、川芎、莪術、蟾酥、補骨脂、虎杖、牛角、蜂乳、仙鶴草、覆盆子、山豆根等具有升高白細胞的作用。活血化瘀類方藥可改善腫瘤細胞的微循環、減少乏氧腫瘤細胞、增強放療的敏感性,這類中藥有水蛭、川芎、紅花、桃仁、雞血藤、赤芍藥等。中醫經典名方甘麥大棗湯對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益氣解毒中藥如:人參、西洋參、黨參、黃芪、黃精、靈芝、刺五加、紅毛五加、當歸、川穹、地黃、阿膠、肉桂、柴胡、青蒿、羅布麻、茵陳、昆布、兒茶、黃連等對急性輻射損傷有防護作用。減輕抗腫瘤藥毒性的中藥有當歸、甘草、金銀花、連翹、土茯苓、半邊蓮、虎杖、穿心蓮、黃芪、骨碎補等。

攻邪祛病,慎毒藥,避害為先

避害就是少用甚至不用對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形態有損傷的中藥。有些中藥儘管有很強的抗癌活性,但毒性大,臨床不易調控,應該慎用。例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黃藥子、川楝子、苦楝子、椿根皮、石榴皮、五倍子、蒼耳子、千里光、款冬花、望江南、何首烏、常山、蜀漆等中藥有肝臟毒性;土鱉蟲、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尋骨風、硃砂蓮、細辛、雷公藤、益母草、茺蔚子、紫草、黃柏、澤瀉、斑蝥、蜈蚣、蜂房、硃砂、雄黃等有腎臟毒性;蘆薈、白英、山慈姑、長春花、農吉利、喜樹、仙茅、青風藤、遠志等會影響造血系統功能;雷公藤、番瀉葉、大黃、蘆薈、棉花子、鹿蹄草、貫眾、白花蛇舌草、大青葉、板藍根、青黛、地龍等有生殖、胚胎和遺傳毒性;馬錢子、麻黃、洋金花、天仙子、鬧羊花、烏頭、附子、白果、百部、肉豆蔻、延胡索、厚朴、伸筋草、椒目、馬桑等具有神經毒性。有些中藥本身就能致癌,如巴豆、細辛、杜衡、檳榔、訶子、鐵樹葉、陽起石、關木通、青木香、廣防己、黃藥子、巴豆、續隨子、棉花子、硃砂、鉛丹,尤其應當慎用。

臨床處方用藥應該堅持綜合集成的思維方法,爭取做到扶正祛邪恰如其分,趨利避害兩相宜。

用中成藥,藥證對應是前提

宋代醫家朱肱言:“所謂藥證者,藥方前有證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須是將病對藥,將藥合病,乃可服之”。這是中成藥應用的重要指導原則。

惡性腫瘤病情重篤,許多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各種劑型的中成藥具有療效整體綜合性、相對安全、使用簡捷的特點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其中不乏一些歷史悠久的中醫經典名方,如大黃蟄蟲丸、桂枝茯苓丸、蟾酥丸、小金丸、犀黃丸等。

從臨床應用來看,中藥湯劑是圓機活法,個體化論治;中成藥則是有維有守,群體化論治。對於病情穩定,尚需堅持治療的患者來說,中成藥是不錯的選擇。但臨床上卻不同程度出現中成藥的濫用現象。所以,中成藥的應用也必須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合理用藥。建議臨床醫師使用中成藥前,先仔細學習藥品說明書,清楚藥物組成和適應證,尤是“用藥禁忌”,瞭解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此才能做到用藥精準,有的放矢。藥品研發與生產廠家也應深入醫院進行宣講,和臨床醫師進行專業溝通,建立良性的反饋機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推進臨床用藥的合理化、規範化與精準化。

調心神,精神內守形體安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認為“神”是生命運動的主宰,發病時形神俱傷,治療宜形神共治。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聯合個體化營養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況,提高生活質量。

周超凡指出,腫瘤患者大多心理負擔較重,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總與體質、性格、生活環境、家庭關係、經濟條件、學歷經歷、文化修養、人生觀等諸多因素相關。臨床診療時,醫患雙方要相互交流、充分溝通。醫生要從專業角度給予患者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 北京廣安中醫門診部 朱競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於智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