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 每當放學時,家長接到蹦蹦跳跳的孩子總會問:“你今天學了什麼?” 如果孩子回答,學了兒歌、畫畫、數數、故事等,家長就會覺得心滿意足,認為孩子這一天收穫滿滿,沒有虛度;如果孩子什麼都回答不出,家長總會心生不悅,甚至會向老師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學了什麼?為什麼問他都不回答?”家長的困惑漫延成不滿,甚至對幼兒園抱有不信任,這對園所品牌形象造成很大影響...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201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去“小學化” 的通知,在此基礎各省教育廳推出了十不準,如不準教授拼音、寫字、筆算,不準徵訂教材……注重激發探究慾望與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培養積極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許多家長認為“上課”才是學習,事實上,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是孩子學習的內容。3-6歲是一個人心智發育最快的時期,這段時間內形成的習慣、性格具有終身的影響力。谷歌創始人二神也曾經告訴記者,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都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孩子在幼兒園究竟該學什麼呢?

1.激發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老師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十多年前父母在將孩子送進幼兒園時,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孩子在園裡能否吃飽吃好。現在大多數父母都開始注重孩子在幼兒園是否快樂有趣,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只有快樂才有孩子喜歡去幼兒園,才有機會去接受教育和啟蒙,這也是為什麼在德國幼兒階段特別注重保護孩子探索興趣,家長和老師千萬不要試圖去告訴孩子結果,而是鼓勵孩子經過N次失敗後得出自己看法,也許並不定完善、正確,但過程、努力最重要。

興趣啟蒙——Attract Interest Do Habit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動畫片惹?!》

2013年連雲港發生了一件不幸事件,嚴重燒傷的8歲冉冉和5歲浩浩兄弟倆,竟是他們在玩耍中模仿動畫片裡灰太狼烤羊肉的情節,被同村另一名9歲男孩綁在樹上點火所致,我們在哀其不幸的同事,是否深思這種動機背後呢?女孩穿媽媽高跟鞋,男孩要變超人學大人抽菸等等;那就是模仿是孩子第一學習能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快樂兒戲:基於AIDH習性養成教育法,由興趣開始,充分利用孩子天性是好奇、好動、愛模仿,對什麼感興趣呢:童話故事、卡通動漫、遊戲扮演,有故事童話更能吸引其持續關注,甚至誘發其崇拜、模仿、Play-Play(遊戲-戲劇),久而久之薰陶漸染,習慣成自然,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立體閱讀:

1、有聲閱讀,以童話故事為興趣點,採用喜聞樂見的配樂、動物叫聲、多角色扮演的情境劇,在課堂有情商劇、在路上有車搖籃、在家中有情商寶貝陪伴;

2、手語閱讀,以手偶為興趣點,幫助孩子從聽故事擴展為講到、眼到、手到、心 到,培養孩子的記憶、口齒、邏輯、角色、統合等能力;

3、繪本閱讀,以繪本劇為興趣點,採用瞬間定格形式,創新場景表達,互動式閱 讀,激發孩子才藝興趣、幸福感共鳴;

4、戲劇閱讀,以戲劇遊戲為興趣點,採用說、學、唱、扮、搭、演,培養自信、想象力、觀察力、專注力、責任心,舒展情緒、生動語言、動手製作、分工協作、計劃目標。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熏陶成性:兒童、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甚至主要是源於薰陶教育,即:人在環境、氛圍式事件當中受到的無意識(或者說無牴觸)的感染、教育和啟蒙、啟示,是外在條件浸入中施加給人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能給人以巨大影響的力量,是人類的一種無意識的自覺、自悟、自醒、自進。薰陶的作用是很大的,人在習慣、性格、意志自信、社交溝通、興趣愛好、應變、夢想、幸福觀等人格方面的擇向性確立,大約有一半以上源於薰陶。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教育部頒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興趣是孩子努力向上的拉力,養成好的習慣則是阻止下滑的阻力!

2.習性

好習慣受益一生

好性格有大未來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在家裡,有的孩子由於老人溺愛養成一些愛挑食、不起床、不會自己穿衣,太過“自我”獨佔、愛哭鬧,沒有忍耐力、受不得一點挫折等,或者缺乏父母陪伴造成的害羞、膽小、自閉,見人不敢打招呼,不會與小朋友相處等。在幼兒園裡,老師則會通過制定規則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好的性格。

兒童情商九段——源於哈佛、教科文,發展於中科研究

“AIDH”薰陶習性養成法,充分挖掘幼兒好奇、好動、好模仿天性,充分利用孩子天生喜歡奇音卡通,從而吸引Attract其注意力,喜歡聽故事,故事情節吸引持續注意產生興趣Interest,經過多次重複聽看,孩子開始以故事中的人物行為自居,模仿Do是孩子的第一學習能力,是就有了情景再現的情商劇,與孩子一起“過家家”,從而薰陶漸染,養成習慣Habit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做自理自立的寶寶》

記得20個月時孩子愛吃糖,不給則哭鬧,束手無策,看了淘淘的秘密後,受到正向引導“糖每天只以吃一塊”,寶寶與媽媽之間不再是對立關係,有了共同語言“淘淘說了糖吃多了牙疼”;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正向引導自然養成好習慣。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做自理自立的寶寶:規律作息、勤洗手、不挑食、會穿衣、能家務,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做情緒的主人:孩子要學習識別情緒、控制情緒,正確面對情緒,人人有情緒一會就過去,喜怒哀懼四大類、12種情緒童話故事,讓寶寶快樂知道、知道快樂。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做受歡迎的寶寶:培養溝通合作,要從娃娃抓起,學會分享、等待、交換、禮貌、協作,長大也有人緣。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做有夢想的寶寶:每個兒童都有夢想,不要評價其公主王子、警察醫生等世俗,更不要站在成人眼光來苛求科學家、銀行家、企業主,夢想是飛翔的翅膀,更是兒童現實中努力和堅持的動力。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還有更多:衝突應變(舉例:兒童情商九段之衝突應變篇,淘淘怎麼辦系列之六)....幸福觀....兒童領導力....

3.GRIT

什麼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吉塔為什麼奪冠?》

不止中國、印度,其實美國家長與我們家長一樣為孩子未來焦慮,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的入學機會,報取各種培訓班、考取各種證書(也有高價學區房),但是我們這種“贏在起跑線”真能決定孩子將來一定成功嗎?有人花費近十年時間跟蹤研究數以千計中學、西點、哈佛常春藤名校,為什麼能考取這些名校學生,十年後有的所謂成功了,有的卻泯然眾人?

教育部頒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特別是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在幼兒一日生活和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從創造性學習品質、主動性學習品質、堅持性學習品質等方面進行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堅毅——非有不拔之志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美國Angela Lee Duckwort教授經過對比檢驗發現: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具體說來,一個六歲的孩子是否知道3+2=5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TA是否願意在第一遍回答成3+2=4之後重新嘗試,直到得出正確答案為止。我們應教會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後站起來繼續跑,哪怕TA是最後一名。為孩子但是自2013年有一種教育思想正在席捲美國,加州長灘中學、美國KIPP學校(全美20個州擁有162家連鎖學校)都開始GRIT性格教育。 怎麼培養,才能幫孩子取得成功?由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oldman完善的情商概念則指出,兒童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生活的幸福程度,只有不足20%取決於智商,其餘絕大部分是由情商決定的。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這七項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專注力創造力培養:

從天性自然出發,讓孩子在玩泥巴中開心做手工,樂於做一個心愛玩具、偶像、花草、場景,玩樂中學習幾何形狀、色彩、溫度、硬度、重量等科學薰陶,發揮自己想像力,並動手實現、努力完成的專注力,作品呈現的自豪感、群體成就感;薰陶教育的創客陶特色課,把幼兒的文化陶藝教育和語言、繪畫、幾何、物理、地理等多種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並利用多媒體、參觀展覽、繪本故事等多元教學手段組織幼兒的陶藝教學和活動,實現了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4.家園社會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受不到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首先要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為每一個孩子打造適合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家庭環境,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融合的現代教育體系。

父母——孩子第一任老師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車上寶寶無聊怎麼辦?》

想問一下大家,在車上無聊或喜歡怎麼打發時間?(互動)聽音樂!那麼孩子在車上又是怎麼辦?小的睡覺,略大點吃東西,再大點玩手機PAD!好嗎?健康嗎?為什麼不是孩子既喜歡又健康有益呢!車搖籃CD就是應運而生,薰陶場景化!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家園協同,基於家園共育理念的課程設計,藉助車搖籃、情商寶貝、手偶、智能微投、繪本劇和移動互聯平臺,實現集體遊戲學習與家庭個體表現相結合,既告知了家長對孩子學習內容,又促進了孩子的成長變化;也就沒有了本文開始之家長的疑問。

幼兒園去“小學化”,那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

社會參與,基於家園與社會共育的教育理念,創造機會、鼓勵孩子走出去,代表學校積極參城市、中外各種文化交流,提升個人意志自信、促進園所社會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