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5.2:亞洲艦隊

珍珠港事件發生時,負責保護美國在遠東利益的海軍部隊是亞洲艦隊(Asiatic Fleet)。雖然當時名氣不大裝備也不行,完全比不了美國的兩洋艦隊,但它卻是獨立於太平洋艦隊的存在。不過現在要說名氣的話,它的嫡系繼承者估計是美國海軍最有名的艦隊:駐日本橫須賀的第七艦隊。

事情還得從鴉片戰爭前的1830年代說起。

太平洋海戰之5.2:亞洲艦隊


生於1784年的羅伯茲(Edmund Roberts)16歲開始跑船,之後成了商人,主要在英國-------加勒比--------新罕布什爾州從事貿易活動,這是老的貿易三角區。新的貿易區利潤更大,所以他也跑印度洋跟西太平洋。

所謂“無商不富”,他經商是蠻賺錢,但在大西洋上跑,會受到敵對國武裝私掠船的搶劫-------當時是合法的。而在印度洋跟西太平洋上,私掠船之外還有海盜。

他當然被搶過,所以他一生是大起大伏,曾經輝煌也曾經瀕臨破產。

私掠船是合法行為,他改變不了這個,但對印度洋跟西太平洋上的海盜,當然就得想辦法。

1831年,羅伯茲寫了一封信給參議員朋友Levi Woodbury,詳述了美國對遠東利益的忽視,比如商船跟捕鯨船被海盜搶劫等等。稍後,這參議員就任海軍部長,年底,一艘從事香料貿易的商船Friendship回到美國,報告了在蘇門塔臘被海盜搶劫、大副等三名船員遇害的事。

為平息公眾的憤怒,總統安德魯.約翰遜派太平洋艦隊的USS Potomac及USS Peacock遠征蘇門塔臘復仇。羅伯茲作為美國使節與戰艦同行,他的任務是跟泰國、越南、阿拉伯半島的阿曼等地政府協商,以保證美國商人的安全。

這兩艘戰艦,就是亞洲艦隊的雛形。

當時叫東印度中隊(East India Squadron)

太平洋海戰之5.2:亞洲艦隊


鴉片戰爭之後,1844年美國與大清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國打開日本國門,用的都是這支中隊。這段時間裡,這中隊基本就是在日本-----香港-----新加坡一線遊弋,保護美國僑民及商業活動。

1868年,中隊改名為亞洲中隊(Asiatic Squadron)。1871年6月初,亞洲中隊的五艘戰艦去到仁川港,試圖與李氏王朝達成開埠條約時,被守軍炮臺攻擊。美艦還擊攻佔了數個炮臺,但李朝蠻硬的,直到1882年才簽約。

韓國這點比日本差,大概也是現在的韓國比日本差的原因吧。

然後就到了1898年5月,美西戰爭中這中隊攻擊馬尼拉灣的西班牙艦隊,幾乎無損的情況下擊沉西班牙戰艦八艘,並協助陸軍奪取了馬尼拉城。6月,中隊在沒有西班牙人抵抗的情況下佔領關島,美屬關島的地位延續至今。

1900年,中隊作為八國聯軍的一部分,參與了攻佔天津炮臺的行動,以緩解北京的使館之圍。1901年,清朝被迫簽下辛丑條約。

1902年,中隊升級,改名亞洲艦隊,與太平洋、大西洋艦隊平起平坐的地位。當然了,規模要小很多裝備也差很多,戰列艦是沒有的。1904,艦隊將大的戰艦全部撤到菲律賓,只留小巡邏艇在長江遊弋,維護租界的治外法權。

1905年,俄國在對馬海戰中完敗,三巡洋艦逃離後在亞洲艦隊的護衛下駛入馬尼拉灣的美軍基地。那時的俄美關係還算不錯,美國當時保持中立,後來是在老羅斯福的調停下,日俄雙方簽訂了和平協議。

亞洲艦隊之後的經歷比較有意思:1907解散,1910年重建,而1922年美國將兩洋海軍合併的時候,這亞洲艦隊卻沒被合併,仍然是一個獨立存在。

太平洋海戰之5.2:亞洲艦隊


1937年7月七七事件爆發,眼看日本帝國野心難以遏制,蘇聯要求美國軍艦訪問海山崴,以彰顯兩國的友誼阻嚇日方。28日,艦隊司令Harry Yarnell以重巡洋艦奧古斯都號(CA-31)為旗艦,率四驅逐艦抵達海山崴,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不過效果不佳,打了雞血的日本帝國並沒有因此收斂。

1941年11月,隨著局勢的極度惡化,亞洲艦隊受命將停留中國的所有艦隻撤往菲律賓,那三艘中國造的小艇(見4.7節)就是在這背景下離開上海抵達馬尼拉的。以內河炮艇進行千餘公里的海上航行,風險不可謂不大,但總算順利抵達。

美日開戰時,亞洲艦隊的主要兵力有重巡1艘輕巡1艘,驅逐艦13艘潛艇29艘,炮艇5艘掃雷艇6艘,其他就是一些拖船、油船及輔助艦等。

在之後的爪窪海戰及菲律賓保衛戰中,亞洲艦隊的半數軍艦被擊沉,餘者大多退往澳大利亞歸西南太平洋戰區指揮。1943年,第七艦隊成立。

大致上,這就是美國亞洲艦隊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