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5.2:亚洲舰队

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负责保护美国在远东利益的海军部队是亚洲舰队(Asiatic Fleet)。虽然当时名气不大装备也不行,完全比不了美国的两洋舰队,但它却是独立于太平洋舰队的存在。不过现在要说名气的话,它的嫡系继承者估计是美国海军最有名的舰队:驻日本横须贺的第七舰队。

事情还得从鸦片战争前的1830年代说起。

太平洋海战之5.2:亚洲舰队


生于1784年的罗伯兹(Edmund Roberts)16岁开始跑船,之后成了商人,主要在英国-------加勒比--------新罕布什尔州从事贸易活动,这是老的贸易三角区。新的贸易区利润更大,所以他也跑印度洋跟西太平洋。

所谓“无商不富”,他经商是蛮赚钱,但在大西洋上跑,会受到敌对国武装私掠船的抢劫-------当时是合法的。而在印度洋跟西太平洋上,私掠船之外还有海盗。

他当然被抢过,所以他一生是大起大伏,曾经辉煌也曾经濒临破产。

私掠船是合法行为,他改变不了这个,但对印度洋跟西太平洋上的海盗,当然就得想办法。

1831年,罗伯兹写了一封信给参议员朋友Levi Woodbury,详述了美国对远东利益的忽视,比如商船跟捕鲸船被海盗抢劫等等。稍后,这参议员就任海军部长,年底,一艘从事香料贸易的商船Friendship回到美国,报告了在苏门塔腊被海盗抢劫、大副等三名船员遇害的事。

为平息公众的愤怒,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派太平洋舰队的USS Potomac及USS Peacock远征苏门塔腊复仇。罗伯兹作为美国使节与战舰同行,他的任务是跟泰国、越南、阿拉伯半岛的阿曼等地政府协商,以保证美国商人的安全。

这两艘战舰,就是亚洲舰队的雏形。

当时叫东印度中队(East India Squadron)

太平洋海战之5.2:亚洲舰队


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美国与大清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望厦条约、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打开日本国门,用的都是这支中队。这段时间里,这中队基本就是在日本-----香港-----新加坡一线游弋,保护美国侨民及商业活动。

1868年,中队改名为亚洲中队(Asiatic Squadron)。1871年6月初,亚洲中队的五艘战舰去到仁川港,试图与李氏王朝达成开埠条约时,被守军炮台攻击。美舰还击攻占了数个炮台,但李朝蛮硬的,直到1882年才签约。

韩国这点比日本差,大概也是现在的韩国比日本差的原因吧。

然后就到了1898年5月,美西战争中这中队攻击马尼拉湾的西班牙舰队,几乎无损的情况下击沉西班牙战舰八艘,并协助陆军夺取了马尼拉城。6月,中队在没有西班牙人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关岛,美属关岛的地位延续至今。

1900年,中队作为八国联军的一部分,参与了攻占天津炮台的行动,以缓解北京的使馆之围。1901年,清朝被迫签下辛丑条约。

1902年,中队升级,改名亚洲舰队,与太平洋、大西洋舰队平起平坐的地位。当然了,规模要小很多装备也差很多,战列舰是没有的。1904,舰队将大的战舰全部撤到菲律宾,只留小巡逻艇在长江游弋,维护租界的治外法权。

1905年,俄国在对马海战中完败,三巡洋舰逃离后在亚洲舰队的护卫下驶入马尼拉湾的美军基地。那时的俄美关系还算不错,美国当时保持中立,后来是在老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

亚洲舰队之后的经历比较有意思:1907解散,1910年重建,而1922年美国将两洋海军合并的时候,这亚洲舰队却没被合并,仍然是一个独立存在。

太平洋海战之5.2:亚洲舰队


1937年7月七七事件爆发,眼看日本帝国野心难以遏制,苏联要求美国军舰访问海山崴,以彰显两国的友谊阻吓日方。28日,舰队司令Harry Yarnell以重巡洋舰奥古斯都号(CA-31)为旗舰,率四驱逐舰抵达海山崴,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不过效果不佳,打了鸡血的日本帝国并没有因此收敛。

1941年11月,随着局势的极度恶化,亚洲舰队受命将停留中国的所有舰只撤往菲律宾,那三艘中国造的小艇(见4.7节)就是在这背景下离开上海抵达马尼拉的。以内河炮艇进行千余公里的海上航行,风险不可谓不大,但总算顺利抵达。

美日开战时,亚洲舰队的主要兵力有重巡1艘轻巡1艘,驱逐舰13艘潜艇29艘,炮艇5艘扫雷艇6艘,其他就是一些拖船、油船及辅助舰等。

在之后的爪洼海战及菲律宾保卫战中,亚洲舰队的半数军舰被击沉,余者大多退往澳大利亚归西南太平洋战区指挥。1943年,第七舰队成立。

大致上,这就是美国亚洲舰队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