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閱讀考前梳理——從說明方法到說明文閱讀

知識點講解


(一)說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

說明方法

判定特徵

所起作用

舉例子

會列舉出具體事例來對前面提到的情況加以說明。

易於理解、具體、可信

列數字

會通過具體、準確的數量來說明相關情況。

準確,有說服力

作比較

對事物的相同或不同點進行比較。

突出事物特徵

引資料

引用事實性資料或人物言論,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徵、功能或作用。

內容豐富、有說服力

下定義

相當於對一個名詞或概念進行解釋,揭示其本質,語言要求簡潔、完整、嚴謹。

嚴謹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

做詮釋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某些方向解釋事物或某個概念。

通俗易懂

打比方

其實就是放在說明文裡的比喻句。

生動形象

摹狀貌:

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

具體生動

列圖表

通過圖表來說明事物

一目瞭然

10

分類別

分門別類地對事物進行說明

條理清晰

(二)說明順序

說明要有順序,這樣能使說明過程更加條理化,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以事物的表裡、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為表述順序。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採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於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很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便於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繫。

1.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是常見的說明順序之一。

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係,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

說明的邏輯順序,是依據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確定說明內容先後的。邏輯順序主要有——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從結果到原因、從次要到主要、從部分到整體、從具體到概括、從本質到現象、從一般到具體。

2.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是文章常見的記敘、說明順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髮展過程的先後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製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

時間順序在文章中使用恰當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說明清楚,使讀者一目瞭然,所以在文章時間順序也是一種獨特技巧。

3.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於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徵。


(三)說明文的結構

說明文常用的結構模式有兩種:

1.總分式:

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2.遞進式:

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構,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


(四)考核題型及答題思路總述

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任選兩種,分析其作用? (3 分)

這個題比較簡單的地方在於:第一步,點明你能在文章中發現的說明方法就行;第二步:你根據它在文章中的情況,寫出相應的作用;第三步,概括出這種方法說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徵、功能、作用、意義、價值等。每一部分各佔一分。

2.概括說明文中說明對象的特徵、功能、優勢、用途等,如高科技跑鞋一般要具有哪些功能?(3分)

我們所接觸的所有的說明文分為兩類,一類是事物性說明文,他會介紹這個事物的什麼呢?比如說電冰箱,它會介紹它的功能。比如說按摩器它會介紹它的作用、比如說還有某個物品,某種材質,它會介紹它的性質。所以說這個事物性說明文往往是在介紹這個某個事物的功能、作用、性質、特點以及它的意義和價值。答的時候可以合併在一起的就合併在一起,不可以合併在一起的把它單獨成項,就是它有哪些功能、作用。

3.第8段中加點的詞能否去掉,為什麼(3分)如“湘妃竹身上的斑點和它生長的土壤大有關係。”中加點詞能否刪去?為什麼?

這道題是大家特別熟的,第一肯定不能去掉,第二要對這個詞進行個解釋,比如說湘妃竹身上的斑點和它生長的土壤大有關係裡面這個大字能否刪掉,然後你要對這個字的意思應該進行一個解釋,答不可以刪掉,然後說大有關係裡邊大是指可能性非常大的情況,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又不能排除它又不是全部的,最後答,它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與事實相符合。

另外,凡是一些估計性的詞語都是不能被刪去的,它都表現它的準確嚴謹,比如說很可能、幾乎、接近、估計等,這些推測性的這些詞,它是表現說明文語言的嚴謹。

4.下面對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在分析一個理解正確與否的時候我們參照三個標準來判斷它是否正確:第一是看它有沒有擴大文章中的說法;第二一個是看它有沒有縮小文章中的說法;第三是看它有沒有以偏概全。

先說擴大,比如說有個這樣的說法,原文是說駱馬湖是江蘇省的四大淡水湖之一,然後結果他理解過來說,駱馬湖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湖,這個是明顯擴大了說法。還有一種是改變說法但是原意沒變,你看它的原文內容是這樣的,說駱馬湖水產品資源非常豐富,它的銀魚在全國銷量都是第一。緊跟著他的文章裡邊概括是這樣概括的,說駱馬湖的水產品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你覺得這個理解是正確與否的?

一個是說駱馬湖的水產品然後產量特別大,特別是銀魚在全國產量都是第一。然後它概括出另一種說法是這樣說的,說駱馬湖的水產品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有錯嗎這句話?沒有。因為原因是它雖然改變了說法,但是並沒有擴大它的作用,也沒有縮小它的作用,而只是換了個詞。

然後這篇文章本來是在說那個地方的水產品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在另外一個概括的時候說那個地方有著豐厚的旅遊資源,這個是以偏概全,它重點是說水產品豐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