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最近和朋友打電話和我訴苦說:"快崩潰了!兒子現在5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2個衣服……

是不是有很多家長都在為這個事情頭疼嘞?以前我們家的寶貝也是這樣,從而讓我老是擔心,這孩子是不是有點太依賴大人了,以後不獨立那可咋辦?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1、 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旁邊孩子反而表現的更好?

其實這上面提到的現象不是偶爾,在各個家庭中都是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

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2、「社會助長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

其實"社會助長效應"就是"陪伴效應"和"評價效應"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當家長陪在孩子的身邊,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得到了重視,所以往往會表現的更加的積極;還有在家長在孩子的身邊時雖然家長什麼都沒有說,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也會認為家長在暗暗的評價自己,這就促使了孩子變的更加的認真。


3、為什麼有時「社會助長現象會消失」?

還有的時候家長髮現陪在孩子的身邊反而變的更加糟糕,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孩子感覺自己的家長沒有上心,就是人在心不在的虛假陪伴,這會讓孩子更加的受傷,另一個就是孩子已經明確家長不需要陪伴,父母還強制的陪伴,這時候會讓孩子產生壓力"社會助長現象 "就會消失。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4,這麼說,到底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

著名兒童教育學家侯先生曾說過:"沒有絕對依戀,就沒有真正獨立。" 讓孩子獨立肯定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是成長的過程陪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實際上,這沒有特定的答案,還要結合孩子的具體發展來看。

不過,從兒童心理成長的總體發展來看;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陪伴;等到孩子過了六歲之後,孩子就沒那麼需要陪伴了。在小的時候缺乏陪伴,到過了6歲再想用大量時間陪伴,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牴觸的心理。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孩子從依賴到真正的獨立,需要經歷的成長肯定不會太短,要付出的努力肯定也需要很多,正所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對成長中的孩子尤其適用。如果我們想培養孩子做事的熱情和獨立的勇氣,就更需要我們作為"領路人",言傳身教,陪著孩子慢慢變成熟

3-6歲是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三歲前,父母和朋友可以主要選擇圖片類的讀物。

直觀的圖片給寶寶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可以培養他的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近幾年,繪本成為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最好的啟蒙書。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好

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兒童習慣養成和情緒管理》一共有10個繪本,每個繪本都配有精美的插畫,孩子可以通過插畫內容,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父母閒暇時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不僅可以通過故事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3-6歲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父母萬萬不可忽略這個階段的培養,若不及時培養好習慣,壞習慣一旦形成,便很難糾正!

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這樣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