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三位專家講一季度經濟數據

4月20日晚8點,劉元春、許憲春、梁紅三位專家在浦山講壇做直播,主題是:一季度經濟數據解讀。現將部分觀點及本人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一季度GDP負增長6.8%,說明新冠疫情對經濟已造成重大沖擊。這是自1952年設立這個統計指標以來首次出現負數。從生產看,一產、二產、三產都受到衝擊。一產中,畜牧業受衝擊最大。二產中,製造業、建築業受衝擊大。三產中,住宿和餐飲業下降最大(說明在趨向自然經濟)。從需求看,消費、投資、進出口都受到影響。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房地產業都下降,其中製造業下降最大。從收入看,居民、企業、政府都受到挑戰。但新經濟新動能依然保持增長,尤其是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3.2%。而且三月份以來已有明顯回升跡象。這一段是許憲春老師的觀點。是一個簡單清晰的分析框架。

2.關於疫情下經濟的五個關鍵詞。這是劉元春老師的概括。一是“超級疫情”。其傳播性高、致死量高,恰逢互聯網化、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疊加,在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衝擊史無前例。二是“中國方案”。從1.23封城到現在,大致可理解為:嚴格管控疫情+相對溫和的對沖政策。介於美國方案(發救濟金)和德國方案(救助企業)之間。三是“階段性成效”。體現出舉國體制、全國一盤棋的優勢。以人民為中心,救人+救經濟。四是“超級壓力”。疫情還在繼續(尤其是外圍);金融震盪和持續震盪;各國經濟停擺,外部需求下滑,產業鏈、供應鏈危機;週期性下行壓力(趨勢性);復工復產如何常態化,經濟停擺之後如何破冰、重啟成本高昂。五是“政策再定位”。從六穩到六保。我理解,六保是底線,就是先要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青山沒了,柴也就永遠地沒了。

3.應對疫情的可選項討論。這次疫情是長時間天災,百年不遇。目前海外疫情嚴重,復工復產看中國(困難比預想的要大)。一季度內需停擺,二季度外需衝擊。或者沒人,或者沒訂單。梁紅老師講到,應對疫情的選擇,或者靠儲蓄,用自己的錢,或者靠借錢,包括內債、外債。財政赤字貨幣化,成為一個選項(又稱政府債務貨幣化,指以增發國債為核心的積極財政政策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對中國、東亞這些高儲蓄文化的經濟體,動用巨量公共儲蓄,也是一個選項。梁紅老師認為城市化還有很大潛力,僅13%的人口生活在5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我國目前)。汽車、住房也存在供給不足,比如這次疫情要求居家隔離,房子裡面房間不夠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4.要讓經濟有內生動力。專家指出,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不能消極地保,要積極地保,不能短期化,要長期化,不能行政化地全產業鏈、全域化復工復產,一定要讓經濟系統有一個強勁的需求。要制定好一攬子方案,使經濟有自我的動力,市場化地轉起來。要防止發生第二次停工停產。經不起一再停擺,殺傷力太大了。

5.金融業空轉受關注。專家提到,一季度經濟負增長,但金融業仍增長不少,這不正常。說明銀行還是照常拿利息、收租金。專家建議降息的力度要大。這個趨向值得關注。事實上,負利率政策的情形已經在出現。銀行徹底進入微利時代已成為不可避免,真正考驗銀行能力的時代正在徐徐拉開序幕。

6.宏觀政策需注意三個結合。一是新基建和老基建結合。只靠新基建帶動不了。二是新經濟和傳統經濟結合。三是長期(補短板)和短期(救急)結合。

7.關於目標的討論。三位專家一致認為,一定要有目標,同時目標不能太高(要實事求是)。預測,是黑夜裡的一盞燈。面對超級不確定性,有目標,才可以引領。沒有目標、不做考核的話,地方官員對復工復產就不積極(會出現片面強調防疫的情形)。在中國特殊情況下,沒有目標,就會懈怠,有目標,可以調動積極性。當然,目標也有其侷限性。尤其要防止在科層制下出現管理失真,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我看來,目標是客觀存在,不可能沒有,只是一個自定還是他定的問題。自定可行,他定易假。核心點不在於目標本身,而在於激勵約束的指向點是什麼。目標、考核、激勵約束,是一個體系。無目標考核是可以的,但不圍繞考核去設立目標去行動,或者完全由考核者為被考核者設定極具體的到人到事到日的目標去行動,都是不可想象的。

(2020.4.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