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二十年後》:當正義與友情需要二選一,你會選擇什麼?

文|二十四橋LL


歐·亨利《二十年後》:當正義與友情需要二選一,你會選擇什麼?


二十年時間有多長?

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是八十歲,二十年便是他四分之一的人生。

二十年能讓呱呱墜地的孩子長大成人,二十年能讓一箇中年人變成頭髮斑白的老人。二十年的時間,也能讓一個人面臨正義與友情的兩難。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二十年後》,主要講述了通緝犯鮑勃時隔二十年前來赴約,被當巡警的好友傑米·威爾斯以出人意料的手段逮捕的故事。

在正義和友情之間你會怎麼選?在這個故事中,傑米選擇了前者。

一個二十年的約定

鮑勃和傑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鮑勃十八歲那年,傑米二十歲。這一年,鮑勃決定要去美國西部闖蕩,而傑米認為紐約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所以決定留下。

兩個年輕人,在人生路的分叉口上,一個選擇了向左走,一個選擇向右走。一個選擇了遠方,一個選擇了故鄉。各奔前程。

分開的那一天,兩人做了一個約定。無論二十年後境況如何,也無論要走多遠的路,都要在他們最後一起吃飯的餐館見面。

這不禁令人感想,一份友情到底要深厚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做一個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的約定。


歐·亨利《二十年後》:當正義與友情需要二選一,你會選擇什麼?


二十年太長了,長到足以讓人忘記曾經的友情,久到足以讓人忘記曾經的約定。

我不知道別人是不是這樣,如果是我跟朋友約見面的話,時間跨度最長也就一年內。比如說現在跟朋友約好中秋見面,或者過年的時候見面。至於約到明年,若沒有極為特殊的事情,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所以鮑勃和傑米這個長達二十年的約定,無疑是非常久遠的。一般人也不會做這麼一個約定。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約定也成了鮑勃和傑米兩人友情的試金石。

正義與友情的兩難

人有不同的機遇,走的路自然不同。

二十年後,鮑勃和傑米各自成了一個怎樣的人?他們到底有沒有趕赴當年的那個約定?

鮑勃不甘平凡且有野心,所以選擇到西部去闖蕩。在這二十年間,他應該是賺了不少錢,這點書中有兩個佐證,一是他領帶別針是一大顆鑽石,二是他有一塊表蓋鑲著鑽石的漂亮手錶。

但從書中同樣可以瞭解到,他的這錢該是他非法所得。他被警方稱為“狡猾的鮑勃”,是一名在逃通緝犯。

同時,鮑勃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為了踐約,他不遠千里趕回約定的地點。即使是不法之徒,也會有人性的閃光點。這正是人之所以複雜的地方,我們很難說世間存在純粹的好人或者純粹的壞人。人的好與壞,大概是相對的,也是分立場和時間的。


歐·亨利《二十年後》:當正義與友情需要二選一,你會選擇什麼?

相比於鮑勃的精彩人生,傑米的生活要單調許多。二十年後,他還在紐約,並且成為了一名巡警。

同樣的,他也記得當年的約定,也有準時前來赴約。但當他認出傑米是芝加哥方面通緝的人後,並未跟傑米相認,而是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與之交談。

從傑米準時赴約可以看出,在他心裡跟鮑勃的友情是很厚重的。也正是因為此,當友情和正義同時擺在他面前讓他選擇一個時,他陷入了兩難。


歐·亨利《二十年後》:當正義與友情需要二選一,你會選擇什麼?


小說的結局,傑米最終選擇了正義,選擇了忠於自己的職業。但同時,他也沒有親手逮捕鮑勃,而是通知了另一名警察。

在傑米給鮑勃的信中,有這麼一句話,“不知為什麼我不能親自下手,因此我走開去找到一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

傑米的選擇是對是錯不好判斷,在國家大義面前他無疑是正確的,這也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做法。但從友情這個角度出發,傑米無疑背叛了和鮑勃之間的友情。

這也是為什麼說傑米面臨著選擇正義還是友情的兩難境地的原因,他無論做出了哪個決定,都會有人說他做得對,也會有人說他做錯了。

做具有普世價值的選擇

現在,我們試著從普世價值觀這個角度,去分析傑米做什麼樣的決定才是正確的選擇。

人們的權益要想得到保障,不能依靠“人”,而要靠“法”。即需要完善規則,樹立秩序。

秩序的存在,使得人類社會得以良好的運轉。規則的完善,保證了相對的公平。

那麼秩序應該怎麼維持?需要強制性的懲罰。

有人破壞了秩序,違反了規則,懲罰!

懲罰就是代價,代價讓人們不敢輕易破壞秩序和違反規則。


歐·亨利《二十年後》:當正義與友情需要二選一,你會選擇什麼?


回到小說中。鮑勃是不法之徒,那麼他必須得到懲罰,這是可以普世的價值觀。所以,傑米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如果傑米選擇友情,應該是一種徇私行為,也有不忠於自己職業的意思。

如果徇私的行為多了,或者社會上人人都想徇私。那麼,秩序將不復存在。從長遠的發展角度看,這種行為對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害無益。

我想,傑米選擇友情這個選項,並不具備普世價值,或者說它體現的是人自私的一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秩序冰冷不近人情。只是鮑勃是為了斂財而犯下的罪行,這點不值得同情。

像電影《我不是藥神》,程勇的行為雖然違反規則,但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廣大的病人。所以,他的破壞規則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被予以理解,這正是秩序講人情的一面。

普世價值之所以“普世”,正是因為它符合大部分人的觀點,或者說能保護大部分人的利益。

文中最後一段關於普世價值的描寫,純屬個人淺見,如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