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一

朝聖之途

《耶路撒冷三千年》讀書札記

猶太人經典《塔木德》中說,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書中告訴我們前一句之外,應該還有一句:世上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夢幻與現實交織,正義與邪惡較量,其乎所有的不可能成為必然。“在耶路撒冷,不要問我真相的歷史。若拿走虛構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無所有了。”世界變成如今的模樣,耶路撒冷就成為扣開世界之門的鑰匙。

這裡有上帝之所,也是世俗之城。天堂與世俗之間距離如此之近,又如此遙遠,令人無法接受。極度的期許和極度的絕望,在幻覺與理智中間,形成世界醫學上的病症:“耶路撒冷綜合症。”在這座如夢如煙的聖城裡,每年有超過100人患上這種精神病。

這裡有大衛的小小城堡,經年後成為世界的矚目的中心。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虔誠的信徒,均視為聖城,是靈魂的發源地和精神寄託的場所。事實上,耶路撒冷的大部分聖蹟,都是借來的,都是外來文化集散地。聖城中的斑駁的城牆、琉璃的城門、莊嚴的聖殿、瘋狂的石頭,可能都是另外兩大宗教同樣神聖的城牆、城門、聖殿、石頭。在征服與被征服、摧毀與被摧毀之間,在各種各樣地較量中頑強雜處,相生相剋,各自傲然屹立。彷彿宗教裡的聖光在此,取一點都可以攝人心扉。最令人稱奇的是,不同的宗教和民族征服耶路撒冷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或弱化另一個民族,不是為了抹去另一種宗教或民族的痕跡,而是把他們的傳統、傳說和遺蹟拿過來,吐故納新,深入自己民族的血液。我們很難想象,阿拉伯人能夠將羅馬文化的經典翻譯繼承下來,並得以完整的保存,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奠定基礎。因此,書中的故事和傳說,很容易為不同的人名和地名弄糊塗。

耶路撒冷,成為現實中信徒朝聖的天堂。為了能死於此、葬在聖城的聖殿山,以便末日來臨時,重生復活,古往今來,難以計數的信徒踏上朝聖之路,不遺餘力地踏上生命的歸途。於是,耶路撒冷成了墓地之城。在這裡墓地、普通民宅、聖蹟,錯落有致,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那些木乃伊似的乾枯軀體極受尊崇,彷彿靈光再現——抹大拉的瑪利亞乾癟發暗的右手,仍然在聖墓大教堂中,在希臘正教修會會長的房間裡供奉,成為神靈的象徵。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力圖解開三大宗教在耶路撒冷的恩怨情仇,追問世界如何演變為如今的模樣。並探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