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騰訊傳》看看小企鵝是如何長大的

2018春節前看完了吳曉波的《激盪十年》,記錄了最近十年的跌宕起伏,回味之餘找來這本《騰訊傳》,想要深入看看騰訊這條中國互聯網大魚,在這激盪幾十年裡如何從默默無聞到殺出血路再到如今的稱霸四方。

書的篇幅不算長,但由於是春節期間白天各種遊走和應酬,直到長假最後一天才看完。/<font>

【總能恰到好處的找對風口】/<font>

1998年,馬化騰和其他幾位騰訊未來的創始人,算是第一批中國互聯網的從業者、愛好者、先行者。本書開篇花了一定篇幅介紹了創業團隊的各種背景,略感吃驚的是,團隊裡甚至沒有一位海歸,可見當時中國互聯網還處在草根階層、一直在跟隨。國際互聯網掀起了一波波熱潮的時候,在國內,一切剛剛開始。/<font>

/<font>

騰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山寨”了ICQ,發明了中國的OICQ。是的,就是未來20年橫掃中國的QQ。/<font>


/<font>

簡單來說,就是在正確的時間站在了正確的風口,而且,風向也正好站對了。——這很重要,在同一段時間裡,不缺乏模仿者,小企鵝能夠在與其他競爭者乃至巨頭的PK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眼光、或者說是一點運氣?/<font>

/<font>

而且,騰訊團隊好像總能夠找到正確的風口,這一點讓他們在後面很多生死環節能夠逢凶化吉。書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驚險刺激中找到了生機,讀者可以慢慢體會。/<font>


/<font>

【抓住目標群體,抓住用戶體驗】/<font>

抓風口需要運氣也需要眼光,但成功靠的往往是80%的努力和20%的運氣。騰訊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有馬化騰這一“產品經理”出身的CEO。/<font>

/<font>

騰訊目前主要盈利模式,很大程度是靠QQ提供的平臺和衍生產品。QQ的主力用戶,正是中國第一批網民,無數80、90後正是在初中或高中的時候,在網吧申請了自己的第一個QQ號碼。/<font>

/<font>

騰訊團隊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批用戶的需求和體驗:QQ聊天、QQ空間、QQ會員……每一次產品迭代,哪一個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久遠記憶。書中有一個細節,騰訊團隊在一開始的時候為了和競爭對手PK,派人到網吧去發QQ會員卡以提升用戶粘度。/<font>

/<font>

產品更新是本書一條非常引人入勝的主線:從QQ在線用戶突破1000萬起,到開始第一次盈利,再到微信的推出,本書可以說是講清楚了騰訊巨無霸的形成/<font>

過程。過程中的每一個戰役和細節都值得讀者仔細、反覆品味。/<font>


/<font>

【殺出重圍,還是流氓戰法?】/<font>

/<font>

大企業經歷了最初的野蠻發展階段,總能逐漸形成自身風格和戰略。騰訊的戰略形成,大概要從劉熾平的加入開始。海歸背景、中途入夥、騰訊二當家。本書描述騰訊戰略衍生和發展的主線不是特別明顯,都是貫穿在產品中。/<font>

/<font>

直到新聞報道中出現了那篇有名的文章《狗日的騰訊》。正如前述,騰訊成功的要素之一是抓住了風口,但其在發展之初貌似還有一個邏輯,那就是對類似產品的先“複製”、再“絞殺”。本書介紹了幾個經典的類似案例,這麼看,小企鵝有的時候確實也挺殘酷的。/<font>


/<font>

【怎樣的巨無霸組織體系】/<font>

/<font>

最後談組織:如果想把本書作為大型企業內部運行的教材來學習,可能要失望了。本書中關於組織的描述不多,但在每一次有重大產品和業務更新時,騰訊的組織都能夠適時的調整。/<font>

/<font>

更重要的是,這個組織裡還允許一定的“浪費”。同一個產品,鼓勵內部競爭、由不同的團隊同時開發。張小龍的微信就是在幾個產品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font>

/<font>

每一個產品的開發過程都是由上千封郵件、數十次迭代更新組成的。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小馬哥本人幾乎會參與每一個產品的討論過程,並且經常在夜晚兩點還能收到他的郵件。/<font>

/<font>

之外,還有一個很好的傳統。每年的新年,小馬哥堅持給每一位在騰訊總部上班的同事親手發紅包。/<font>


/<font>

【結語】/<font>

/<font>

本書總體來說,各個時期的案例能夠給讀者帶來很深的印象。但同時推薦讀者在看到自己關心的故事的時候,能夠進行一些擴展閱讀。/<font>

比如,去主動找找《狗日的騰訊》一文,以及那一時期其他一些文章。相信與本書一起反覆琢磨更有味道。/<font>

/<font>

最後,不可能每一位讀者都能夠通過這本書找到下一個風口,但希望你能夠和我一樣,從中感受到一種執著追求的熱情、和追求極致的態度。/<font>

——追風箏的人

2018.2.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