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王宏廣談新冠疫情將如何影響健康產業

曾光、王宏廣談新冠疫情將如何影響健康產業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全球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疫苗什麼時候面世?各方可以為下一次疫情防控做什麼準備?圍繞這些問題,4月8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與清華大學交叉醫學院國際生物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在經觀《健康1+1》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進出口需求變化

在曾光看來,疫情初期,中國在物資各方面的準備並不充足,但是好在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並且口罩、手套、眼罩、呼吸機包括消毒液這些產品,中國的產量都很高。

疫情在全球的發酵直接促使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原來從事這個產業的,要大幅度的提高產量,有一些不是從事這個產業的也迅速上馬,即使這樣也供不應求,比如法國,一下子跟我們訂購10億隻口罩,這只是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家”。

所以曾光認為,從近期情況來看,國際疫情如火如荼,最大的影響是對進出口需求的影響,“很多供應量要斷裂,不僅是中國一個國家決定的”,特別是中國,外向型經濟佔到相當比例。

從長期來看,產品的需求也隨著觀念的變化在變化,過去在傳染病和慢性病這兩大類疾病的預防控制過程中,我們把很多健康產品傾向於放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可是現在人口期望壽命再長,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老年人生命很脆弱,除了防好慢性病還要防好傳染病。

確定和不確定

在王宏廣看來,抗疫經濟最好叫“疫後經濟”,是指重大疫情之後,根據恢復經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需求,調整經濟政策、改善民生,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時期有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

王宏廣認為疫後經濟的重點是生物經濟,或者叫新生物。他表示,防疫過程中的短板是缺防疫技術,如疫苗、特效藥物,缺防疫物資,如口罩、防護服、隔離醫院等,所以,疫後經濟的重點應該是新生物。

他還認為,疫後經濟格局會出現明顯變化,有的變化已經確定,有的還不確定:

第一個確定的趨勢是增速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確定;

第二個,金融風險的上升也是確定的,因為美國已經出現了幾次熔斷,近十個國家股市出現了熔斷,許多國家採取了一些超常甚至罕見的經濟措施,現在看來大量的投入肯定會引發金融風險,只是風險大小的問題;

第三,會改變世界格局。理論上,發展疫後經濟對人口比較多的國家會相對有利,但是能不能抓住這樣的機遇不確定。

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是,疫後經濟能不能抓住重點。現在看來疫後許多專家的建議,沒有抓住重點,生命比網速重要,不能沒有“新生物”,他擔心會出現一些偏差,失去這個機遇。

問答環節

問:全球疫情很嚴重,大家都在議論到底什麼時候能結束,您作為公共流行病學的專家,是否可以給一個大致的節點?

曾光:關於這個時間在哪,現在中國的經驗不能往國外推,過去的SARA經驗也不能往這裡推。唯一沾邊可能性比較大的,2009年的甲流防治模式可能接近一些。

為什麼說中國的模式為什麼不能往外推,因為中國是絕大多數地區,除了湖北武漢以外的其他地區都是很早期就開始了圍堵,唯獨武漢下手晚了。

現在國外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很多歐美國家動手都很晚,美國也是晚了,(疫情)發展最快的國家就是動手最慢的國家,因為已經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了。他們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做得不好,缺乏對每一例確診病人的流行病學調查。

現在是解決收治能力的問題。收治不好的話,不要說沒有症狀的感染者、輕病例、可疑病例在社區傳播,重病例也可能在社區裡傳播。

我們和國外不一樣,我們各地到武漢的4萬多醫護是成配套的,比如感染科的、呼吸科的、急救的、ICU的,加上麻醉科的,還有一些疾病控制的,這些人配套來的,到武漢能接管一個個醫院,馬上有效地工作。可是那些國家不具備這些條件。

我估計得用武漢控制的若干倍時間,到底多長的時間還不好講,因為要看這些國家還有沒有別的措施出臺。

問:您認為健康產業細分領域會有什麼變化?

曾光:提高免疫力的產品會有所發展,而且老百姓對這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對它的品質要求,對從循證醫學角度來看到底有多大療效的要求也會提高。

我預計,健康產業會越來越集約化,兼併這種趨勢會加強,任何一個事業的發展可能都要經歷這個階段。

這只是我作為公共衛生專家的粗淺分析,在這方面要多聽聽臨床專家的意見,聽聽經濟專家的意見,也聽聽普通老百姓的意見。

老百姓的意見要聽不同年齡組,特別是三大群體,一個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第二是青年人,第三是兒童,這樣就概括了整個社會的需求。

問:新冠疫苗要到達大眾,還面臨哪些問題?

曾光:疫苗研製出來,是不是能夠保證全世界60多億人的接種?這是非常大的(接種)數目,跟過去相比是天文數目。

過去在中國,兒童計劃免疫接種中,出生人口在1500萬左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全民都該接種,中國14億人口,相比原來的1500萬,大概有100倍。該給誰先接種?該給誰後接種?生產力的形成也不是馬上能夠實現的。

真正實現還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不管是疫苗的有效性還是安全性,我想都會出現一些新情況,這些情況是過去所接種的任何疫苗沒有的,唯一可以相比的就是解放初期,那個時候就是種牛痘,全民種牛痘疫苗,但那是好多年積累的,我們在短期內要達到這個效果是不容易的。

現在可以看出來,如果再生係數是2的話,我們要有50%的人接種才能解決問題;如果要是3的話,恐怕是70%的接種才能形成比例屏障,如果再高可能接種百分之八九十了,這裡面確實有很多問題需要策劃。

問:怎麼做才能預防下一次疫情?或者說,有了下一次疫情,如何更好地面對?

王宏廣:第一件事情,要制定保障生命安全的路線圖。

怎樣才能保障14億人的生命安全?美德英法等四個國家的專家都預測,如果政府不干預的話,新冠病毒有可能感染60%的人。所以,我國要加快制定保障14億人生命安全的路線圖,要在基於應對重大、特大疫情基礎上,配備更好的基礎建設,包括隔離醫院、傳染病醫院、移動醫院,甚至更多的醫療船、醫療飛機、醫療車等,包括負壓床,要在科技上首先有突破。

第二,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生命安全”人才隊伍。所有的短板在技術,技術的短板在人才,沒有人,這個技術只是良好的願望,出不來。

第三,要有國際化的醫學研發平臺。一定要有一個機制良好,研究設備一流的平臺。國內普遍認為,我們買的設備都是國際一流的,但我認為包括北大、清華的科研設備,基本都是國際三流的。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第一流的設備,是科學家自己設計的獨家產品,就在實驗室有,不可能市場上買到;二流的設備可以在市場上賣,但是瓦森納協議限制給中國賣,我們也買不到,能買到的就只能是三流設備。

第四,必須辦好一批高水平的醫院,所有的健康的技術、人才、物資,都需要醫院最後的集成,要建立強大醫療體系。

第五,要有一批千億元的醫藥企業,甚至是萬億元的醫藥企業。現在醫藥企業的數量偏多,質量不高。要加速企業的兼併重組,打造一批大的醫藥企業,沒有企業健康技術就無法成為產品,健康事業就沒有物資保障。

問:這次疫情會讓人們的健康意識有根本性轉變嗎?

王宏廣:疫情的最大啟示是,健康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健康的人可以有一萬種需求,但是一個不健康的人只有一個需求,就是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