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碧桂園集團三管齊下開展多元化業務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各行各業都在調整自身,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企業脫穎而出,也必然會有企業黯然離場,企業決策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中國第一大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掌門人,碧桂園控股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對於國內經濟形勢以及房地產行業的走向,似乎有著更為積極的信念。

1月21日,楊國強在內部講話中,就公司發展戰略作出新的闡釋,稱碧桂園將做強主業,轉型升級,向高科技大型綜合企業闊步邁進。與此同時,碧桂園公司網站的"公司簡介"內容作出更新,也明確指出"碧桂園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經濟新常態,碧桂園集團三管齊下開展多元化業務

透過講話內容,可以窺見這位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摸爬滾打了數十年的企業家,置身經濟轉型洪流之中的理性與清醒,同時,他對於碧桂園這家總資產規模已然突破萬億的企業鉅艦的航行方向,也有了清晰的佈局。

楊國強表示:"去年我們農業公司和機器人公司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發展的思路也有了,接下來期待他們的精彩表現。未來我們是三個重點,地產、農業、機器人。"如此看來,2019年碧桂園的三個業態將同步發展,協同發展,去全力提升集團的總體競爭實力。

城鎮化機遇來臨,科學謀劃提升競爭力

2018年,碧桂園以7286.9億蟬聯銷售金額榜榜首,其中權益銷售金額為5018.8億,較2017年同期的3961.1億同比穩健增長27%。

這是碧桂園在上一輪房地產上漲週期之前提早佈局的結果,但隨著2018年國家層面提出"房住不炒"的高層定調之後,市場的預期已經發生改變,買賣雙方正迴歸理性,大多數房企對於行業的前景也變得不再盲目樂觀。在此背景下,碧桂園早在2018年中期便提出"提質控速"之全新發展思路,主動切換車道以適應新的市場節奏。

如今,從楊國強的最新講話來看,他依然看好房地產行業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發展機會。"目前國內城鎮化率還遠低於發達國家。房地產每年起碼會有10萬億左右的市場,問題是我們有沒有競爭力。大家要重新努力去思考,怎樣提升我們的競爭力?"

1月8日,全球最大公募基金公司Vanguard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在上海舉辦的2019年全球經濟及市場展望媒體發佈會上也判斷,儘管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通脹水平各異、貨幣政策持續正常化,但短期內全球經濟不會出現衰退,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很小,預計經濟增速將在2019年穩定在6%至6.3%區間。

對於處於行業頭部地位的碧桂園來說,更大的市場份額依然值得憧憬。而當下市場處於調整週期之際,楊國強也對風險作出考量。他要求公司要"財務的穩健,接下來要以銷定產、量入為出。一定要追求有質量的發展,一定要科學地去謀劃,提升全週期競爭力,精準地投入,實現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有機結合。

三管齊下開展多元化業務

2019年是碧桂園進一步做強主業及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因此,在年初的第一次內部講話中,楊國強除了闡述對於房地產市場前景的觀點,更多地提到了未來社會發展方向以及公司在機器人、農業等領域的佈局。

在會上,楊國強重申碧桂園應該是 "高科技大型綜合企業"的定調,把旗下的機器人業務提升到空前高度,顯示出"二次創業"的果敢與決心。

"科技的進步不可想象。"這是楊國強對於人類社會發展遠景的整體判斷。在他看來,只有緊跟時代浪潮的企業,才可以始終佇立於時代之潮頭。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已經深入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財經學者吳曉波表示,中國是全球機器人公司最多的國家,有2600家機器人公司,可以預見,機器人會出現在全中國幾乎所有行業。

楊國強也認為,科技讓國家更強大,能幫助人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未來一些繁重、危險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與此同時,農業也被楊國強提升到集團戰略的新高度。據悉,碧桂園持續引入世界一流的農業生產技術、設備,佈局農業全產業鏈,並通過鳳凰優選等自有零售品牌,將"安全、好吃、便宜、豐富"的農產品提供給每一個碧桂園住戶,助力國家鄉村振興。

事實上,楊國強的這一抉擇,也有著濃重的時代背景和發展邏輯。克而瑞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行業增速放緩背景下,房企紛紛開拓新業務板塊,除了以地產業務為軸心進行延伸,如長租公寓、產業地產、養老地產、物業管理等細分領域外,科技等未來產業也已吸引部分企業進場。預計2019年,房企的多元化業務仍將圍繞地產生態業務展開,發展方向更為明確的同時,與地產主業的協同性也將更為緊密。

房地產產業作為產業鏈條最長的產業,其產業上下游本身就給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正如同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充滿激情地表示:走出草莽,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科學技術;實業報國,投身科技更是當然。因為碧桂園獨特的競爭優勢與資源優勢,在以後的幾年,一定能夠做到優質發展,高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