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大家好,我是大蘇。我從不吃苦瓜,一口都咽不下。小時候,每當翠綠的苦瓜片,順著兩根筷子,掉落到我嘴裡,跟我的舌頭相遇的時候,我的舌頭都會一陣緊張,繼而抽搐,然後拼命甩動,想把這些苦味印記從口腔中遠遠地甩出去。

為什麼會有人吃苦的東西呢,他們不覺得苦麼?

這個疑問長久的縈繞在我的心頭,好在科學家們跟我一樣好奇這個問題。1930年以前的科學家認為,所有人的味覺都差不多,如果有差異,可能是心情造成的。但是,自從1930年美國科學家福克斯公開進行苦味測試開始,經過近九十年的漫長研究,我們發現人們對味道的感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除非是存在缺陷或者疾病,每個人的眼睛能夠感受到的光線波長大致相同,每個人的耳朵能夠感受到的音頻高低也大致相同。但是,味覺感受的差異之大,在人類的感官中獨樹一幟。

這也就是說,你覺得苦瓜很苦,其他人卻覺得不是很苦,甚至一點也不苦。

大蘇上了知網,爬了果殼,還翻閱了美國科學家John McQuaid寫的《TASTY》(本文主要理論依據來源於此書)。最終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你的舌頭構造可能跟別人不一樣,這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如果你對苦味特別敏感,那可能你舌頭上的菌狀乳頭突起比普通人要多,你的舌頭與大腦間的連接也更多。在品嚐食物的時候,你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味道信息,對味道的感受也會更加強烈。甚至有的人對食物的敏感度,可以比普通人高一萬倍。科學家稱這種人是“味覺超人”。我們也許很難想象敏感度高一萬倍會是什麼體驗。大蘇想,這體驗的差距大致相當於,我四歲畫的簡筆畫和IMAX影院的阿凡達的畫面差距,或者比這還大。對於味覺超人來說,每品嚐一口食物,都是一次繽紛多彩的奇妙之旅。

所以,你吃不了苦瓜,可能是因為苦味對你舌頭的刺激更為強烈,強烈到難以忍受。但奇怪的是,大蘇我只是對苦味受不了,對其他味道並沒有那麼敏感。

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原因,也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的基因差異。

聽著有點像玄學,嚐個味道,怎麼跟基因差異還有關係。

嗯,這關係還挺大。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1999年,科學家分離出第一個味覺基因,並在之後的研究裡發現了苦味受體基因。感謝科技成果的快速普及,我在2017年做了基因檢測,發現第七號染色體TAS2R38基因的基因型為CG,這意味著我天生就能嚐到多數食物中的苦味。基因型為其他類型的,對苦味就不會那麼敏感。

為什麼人類會出現這種基因差異呢?這要從人類為什麼需要嚐到苦味講起。

其實所有的味道,都是大腦釋放給我們的信號。比如甜味,在自然界甜味通常意味著糖的存在。而糖類,是一切生命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品嚐到甜味時會產生愉悅感,這種愉悅刺激著我們的祖先們去尋找自然界中的糖,也刺激著現在的我們面對甜品飲料無法自拔。

而苦味,實際上是一種預警信號,是大腦為了避免我們吃入有毒物質釋放的信號。在自然界中,除了苦瓜等極少數植物,其他大多數能讓我們感受到苦味的植物都有毒。當我們的牙齒咬碎植物,植物的細胞壁破裂時,會引發化學反應,釋放出生物鹼,我們的舌頭就嚐到了苦味。大家回想一下,當我們突然嚐到苦味時,第一反應是不是想趕緊把嘴裡的東西吐掉?人的舌頭上大約有一萬個味蕾,為了避免把有毒物質吃進胃裡,我們的舌頭活生生的進化成了探測器。

有趣的是,我們身上僅有三種甜味受體基因,卻有二十多種苦味受體基因。甜味受體的任務很單純,就是找糖,苦味受體的任務卻沒那麼簡單。自然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有毒物質,每個苦味受體基因都要負責偵查不同的苦味物質,我們要用自己的味蕾佈下天羅地網,才能儘可能的避免中毒。可以說,對苦味的辨別能力在人類進化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講到這裡,你可能有點迷糊,既然人類進化出如此強大的苦味辨別能力,為什麼又會產生苦味感知差異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用進廢退。

苦味感知的基因差異其實存在著一些地域性特點。比如,在英國的東北部,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苦味不敏感。再比如,在所有早期美洲人中,格陵蘭的因紐特人是對苦味最不敏感的。這是因為他們傳統飲食中多為魚類、海豹這類沒有苦味的食物,久而久之,他們便喪失了辨別苦味的能力。而這種變化,是會遺傳的。我們的遠祖在長期進化中進化出的苦味基因,因為長久得不到應用,發生了變化。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基因變異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如果我們的祖先以海鮮,肉類作為主要食物來源,那麼我們對苦味就不會那麼敏感。如果我們的祖先以各類植物的果實、根莖葉為主要食物來源,那麼我們就需要用苦味受體基因感受不同的苦味物質,我們對苦味就會更為敏感。於是,喜歡吃菜的中國人,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苦味敏感人群。

為什麼有人能夠嚐到苦味,依舊喜歡吃苦瓜呢?

苦瓜最早源自非洲,後來在印度栽培、馴化,發揚光大,到今天,苦瓜在印度料理中仍舊很普遍。最根本原因,是相當數量的印度人對苦味不敏感。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印度小型苦瓜

十四世紀,苦瓜從印度傳入中國。對苦味敏感的中國人,為什會喜歡吃苦瓜呢?

第一個原因是又聰明又愛種菜的中華民族,培育出了大型苦瓜這一品種,大型苦瓜比印度的小苦瓜苦味淡多了。在食品界簡直讓印度小苦瓜自愧不如。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中國的大型苦瓜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中醫藥大多是苦味的,再加上苦瓜本身營養價值豐富,能夠降低血糖。於是熱愛養生的我們,賦予了苦瓜“清熱解暑,明目解毒

”的特性,讓我們對苦瓜產生了進一步的好感。

第三個原因是,我們的文化中有倡導“吃苦”的傳統。小時候在外面吃飯,每每我撅著嘴不吃苦瓜,就會有人跳出來說,這孩子,一點苦都吃不了,長大怎麼成器。一邊說,一邊夾一塊吃給我看。一點也不苦,他們說。

現在,每當我回想起他們搖頭晃腦咂摸苦瓜的樣子,都會想,兄弟,你怕是基因不行吧。

所以你看,不愛吃苦瓜?這事兒還真不是你的錯。

講完正文,最後,大蘇再加一條彩蛋。我們平時吃的苦瓜,都是幼果。為了避免在成熟前被動物吃掉,苦瓜演化出了苦味。但在苦瓜完全成熟之後,為了能讓動物把它的果實吃掉,把種子傳播出去,它們會變得顏色鮮豔,口感甜美。這時候,它們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金鈴子”。圖見下方,南方的小夥伴們可能見得更多一些。

不愛吃苦瓜?真不是你的錯

成熟的金鈴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