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01、“可怕的兩歲”來了嗎?

每一個經歷過“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的媽媽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曾經軟萌乖巧的小寶貝,不知不覺中成了一個“小惡魔”。

玩具玩的好好的,中間沒搭穩“嘩啦”一下倒了,小寶貝秒變“小惡魔”大哭起來,還邊哭邊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

媽媽過去安慰,換來的也只是“小惡魔”更加肆無忌憚地扔積木,還大喊“破積木、破積木”。

天氣涼了,媽媽擔心小寶貝著涼,趕緊找出衣服要給穿上,沒想到小寶貝立馬變成“小惡魔”,一邊叫著“不穿不穿”一邊把衣服扔在地上。媽媽撿起來再給他穿,依然被扔在地上,如此反覆幾次,天使媽媽也變的怒火中燒。

一家人開開心心地逛超市,逛著逛著小寶貝發現了喜歡的玩具不肯繼續走了,一定讓媽媽給買,媽媽耐心地告訴Ta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這下“小惡魔”又來了,一哭二鬧三躺地,媽媽不給買就不起來。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這些場景是不是如此熟悉?又讓媽媽們如此無奈?

是的,如果你發現從前的乖寶寶變成了一個“小叛逆”,恭喜你,你的孩子長大了。你們共同迎來了“可怕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02、“獨立意識”並非形成“可怕的兩歲”的全部因素

目前大部分的育兒觀點認為:孩子兩歲左右出現的第一個叛逆期是因為“獨立意識”的覺醒。觀點認為孩子在兩歲前一般沒有自我和他人的概念,而兩歲左右開始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他們開始想要自己“獨立”去處理問題,也開始有了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 皮亞傑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自我主義者”。也就是說嬰兒從出生開始,就認為身邊的一切都屬於自己,而且成人的表現也越發讓他們證實自己的確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在他的“宇宙”世界裡,身邊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進行的,身邊的看護者始終把他放在首位,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看護者的心。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由此觀點,美國的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提出了“養育季”這個概念。他認為孩子的養育和種植糧食一樣是分季節的。

從孩子出生到孩子兩歲左右,是一個養育季,稱之為“服務季”。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孩子是完全被服務的,因為他們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孩子們被自己的看護人照顧的妥妥當當,而這個看護人通常是媽媽或者姥姥/奶奶。

當孩子長到兩歲,則需要進入下一個養育季----權威季。顧名思義,這個階段媽媽不應該繼續像僕人一樣去服務自己的孩子,而應該逐漸轉變角色,成為一個權威人物。而這一季的養育長達十年,一直延續到孩子的青春期。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孩子兩歲左右的教育轉變至關重要。如果這個階段,媽媽或其他看護人沒能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極有可能無法順利過渡第一個叛逆期。

因此除了孩子本身“獨立意識”的覺醒外,看護者教育角色不能及時轉變也是形成“可拍的兩歲”非常重要的原因。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03、“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會影響叛逆期的順利過渡

在這一點上,我進行了自我反省----在椰子開始進入第一個叛逆期時,我並沒有意識到角色轉變的問題,而是依然在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認為應該給予孩子高度的關注,舉幾個反面例子:

1、 沒有及時培養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拿水杯喝水、自己開蓋子並進行擺放等。

2、 兩歲後依然隨叫隨到,不管要求是否合理,也沒有嚴詞拒絕過。 比如有時我身體不適沒有辦法幫他洗澡,但是他會不停喊叫說“只要媽媽洗”,這種時候老媽子往往經不住孩子的喊叫,照樣勉強起身去給他洗了。

3、 對於他的要求和表現過度關注。比較典型的是隻要孩子喜歡某個玩具而家裡沒有的時候,基本都會買給他。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其實上面的例子都指向一個問題:過度關注。現在80後90後的媽媽們都很關注育兒,所以大部分媽媽都被灌輸了一個觀點:要給孩子儘量多的關注和愛。媽媽們恨不得把孩子喜歡的想要的一切都給他們。尤其是職場媽媽們,往往覺得自己陪伴時間有限內心愧疚,面對孩子的需求更是說一不二。

而過度關注往往是完成第二階段角色轉變的“攔路虎”。孩子進入兩歲後,他已經擁有了思考能力和基本的行動能力,媽媽不應該繼續成為包辦一切的老媽子,適當的放手、給孩子樹立一個有原則、有要求的“權威”角色才是最重要的。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04、如何通過“養育季”角色轉變應對“可怕的兩歲”

在讀過“養育季”這個概念後,我也開始進行了自己的角色轉變,雖然沒有在椰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做,但也還是收到了一些意向不到的效果。最直接的感受是:之前亂髮脾氣、任性的行為幾乎很少出現,不僅如此還會心疼人、懂得感恩了。

其實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完成從“服務者”到“權威者”並不難,其中心就是成為“兼職母親”。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想要自己不再是一個老媽子的角色,首先是要把自己抽離出來,改變自己的觀點:生活的重心並非只有孩子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1、 適當拒絕孩子的要求。

比如上文提到的椰子說想喝水,我會直接告訴他想喝可以自己去拿水杯喝,如果水杯沒有水可以請媽媽幫忙倒水。

遇到生病或生理期不舒服,我也會告訴椰子:媽媽生病了不舒服,需要在床上休息不能幫你洗澡了。爸爸洗的也很棒,由爸爸幫你洗。我第一次這樣說的時候,椰子毫無意外的並不接受,依然大吵說要媽媽洗。我只是繼續溫柔的告訴他,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你生病的時候也很難受,你應該能理解媽媽現在的感受。今天就由爸爸洗。小傢伙依然不依不饒,最終被爸爸帶進去哭哭唧唧的洗了起來,結果怎麼著?結果洗到一半就好了,出來的時候又樂呵呵的了。等到下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就明白了,直接不找我了。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面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時避免包辦,讓孩子自己完成。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媽媽不是超人,也有累了病了需要照顧的時候,讓孩子能夠直觀感受到媽媽真實的情感,而不是一味逞強。

面對需要堅持的事情,溫柔並且堅定的堅持,並且多堅持幾次,孩子自然知道什麼是規矩。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2、 讓孩子學會感恩

在權威季中角色轉變的一個關鍵是不再扮演一個老媽子的角色,也就是說,媽媽所做的一切並不是應該的。

孩子在第一個叛逆期出現易怒、哭鬧、打人等情緒,其根本都是覺得實際情況沒有達到他的預期,他覺得所有事都應該按照自己想的那樣進行,也就是他們會把獨立和為所欲為混淆,以為獨立就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媽媽應該做的就是清楚明白的讓孩子認識到:他並非世界的中心,沒有人應該為他做什麼,如果為他做了,那麼他應該感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求孩子讓父母幫忙的時候說請和謝謝。

“可怕的兩歲”為何這麼可怕?可能是“權威季”角色轉變不及時

如果一個媽媽從一開始就能意識到孩子進入兩歲後不應給予過多的關注,而是做一個“兼職媽媽”,那麼文頭的那些場景其實不太會出現,或者出現了也不會讓媽媽過度擔憂。

“可怕的兩歲”不可怕,可怕的是媽媽不及時轉變角色永遠停留在“服務季”。這不僅會讓第一個叛逆期無法順利度過,今後所有的叛逆期都將無法順利度過,而最終成為一個問題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