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曼特尼亞和貝利尼是兩位來自意大利北部的畫家,首先來看曼特尼亞(1430/31-1506)的幾幅作品,包括宗教畫和世俗畫。他在曼圖亞公爵府(Ducal Palace in Mantua)創作的溼壁畫,深深影響了未來幾個世紀的畫家,這其中就包括貝利尼。


曼特尼亞出生於padua,帕多瓦,距離威尼斯不到20英里。1405年起,padua就在威尼斯的統治之下,但這裡是整個十五世紀一個重要的藝術中心。作為帕多瓦的藝術家,曼特亞尼就在這樣一個充滿新人文主義色彩的城市出生並且工作。


文藝復興時期,有些畫家因為沒能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只是停留在自己的風格中,被藝術史所淹沒忘卻。也有一些畫家,他們瞭解時代的變化是什麼,也親身參與了這個變化,但仍然與主流保持距離。曼特尼亞就屬於後者。他是一名文藝復興的畫家,也在呈現這個時代的智慧與人文思想。他沉迷於線條的勾勒,羅馬式的建築,構圖的幾何感,努力在世俗畫和宗教畫中尋找平衡。曼特尼亞的透視技巧已經非常成熟,他畫的人物形象更有雕塑感。他的作品有時看起來太客觀,理性(這一點有點像弗朗切斯卡),但有時,又情感充沛,痛苦不堪。曼特格納為教堂和小教堂繪製祭壇畫和敘事壁畫,他是宮殿內部最具創新性的裝飾者之一,同時發展了透視和其他視覺裝置。


這裡要說的第一幅作品St. Sebastian (c. 1460)。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St. Sebastian

聖塞巴斯蒂安是一位羅馬戰士,因為皈依了基督教並且試圖勸說更多人信仰基督教而被處死。關於這個題材,很多畫家畫過,他身上的箭從一根到多根不等。曼特亞尼為了呈現人物的痛苦,讓他身上多處中箭,最誇張的一處便是那根刺穿頭骨的箭。他被綁在一根科林斯柱上,上方是典型的羅馬式拱形建築,並被切去了邊緣。左邊的群山風景把我們的目光引向極有立體感的藍天白雲。

故事的結尾是,聖塞巴斯蒂安並沒有死去,他被一位聖人救治,繼續傳教生涯。最終,後來他被棍棒打死,屍體被扔進了羅馬的下水道。


1460年,曼特尼亞被Ludovico Gonzaga盧多維科貢扎加家族邀請前往mantua。貢扎加家族是mantua 的統治者,也是15世紀一個富有統治力的王朝,家族成員很有藝術品位,他們邀請了許多畫家、藝術家、雕塑家前往mantua定居。曼特尼亞30歲時到了mantua,並在那裡度過他的一生。他在mantua最大的遺產便是Ducal palace裡著名的壁畫房間。


Ducal palace 於1474年完工,這個劃時代的室內裝飾完成的那一刻,由利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設計,貢扎加家族資助的聖安德烈教堂也同時開建,由此可見這個家族的文化野心。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這個房間是為紀念貢扎加家族的Marchesa Gonzaga和妻子的結婚紀念日,而並不是有些書中說的婚禮。它在那個時候用於舉辦宴會或者一些娛樂活動。這些美麗的圖案和色彩,構成了這個空間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拍攝圖片的位置,其實並非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裡,而是站在一個對其他人開放的涼廊裡。門上的牌匾上刻著銘文。牌匾由站立和飛行的小天使,身後有一片藍天,就好像我們在想象中的涼廊之外眺望。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Arrival of Cardinal Francesco Gonzaga》

這面牆右邊的這幅畫《Arrival of Cardinal Francesco Gonzaga》(弗朗西斯科·貢扎加主教的到來)。中間那位便是弗朗西斯科貢扎加主教,由羅馬返回mantua,收到父親的接近,旁邊是他的兩個弟弟。這幅畫難得的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很少有人涉及的如此親密的家庭關係。畫面上方的風景,看上去也並不像是mantua 的風景,從雕塑的樣式看很像是羅馬的景緻。


這面牆旁邊的的這幅《The Gonzaga Family(貢扎加家族》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幅著名的作品。左邊,公爵正在與一位信使竊竊私語,手裡還拿著一封信,右邊柱子下的那位年輕人則很有立體感。最特別的是中間突然出現了一位侏儒。她很自然的站在人群中,目光朝向觀者。這個細節也是那個時代人文氣息的體現。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The Gonzaga Family

這個房間的另一處亮點是曼特尼亞畫的天頂畫。天花板上一幅繪著藍天白雲的天眼oculus,露出幾個女子好奇的臉,看向房間。有長著翅膀的天使,孔雀。這樣的天頂畫啟發了後世無數的畫家,提箱,魯本斯,卡拉瓦喬,成為眾人模仿的榜樣。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1460年,曼特尼亞創作了Christ on the Mount of Olives(橄欖山的基督),這個故事發生在最後的晚餐之後,當時,基督和他的幾個徒弟來到橄欖山。他讓幾個徒弟在他祈禱時為他放風,沒想到幾個人竟然睡著了。這幅畫中,岩石的畫法很有表現力。遠處是耶路撒冷城,猶大正帶著士兵過來逮捕他。左上角的空中還有一排天使。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Christ on the Mount of Olives


這幅畫我們可以和貝利尼的這一幅作比較。貝利尼是一位威尼斯畫家,這幅《橄欖山的基督》創作於幾年之後,也描繪了這樣一個黎明。畫中傾斜的岩石更像是意大利風景。比較之後不難看出,兩幅畫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其實也可以理解,因為曼特尼亞娶了貝利尼的姐姐,他們兩人有著緊密的關係。某種程度上,曼特尼亞啟發了自己的小舅子。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接下來的這幅畫很能說明意大利藝術中心由北部向威尼斯遷移的變化,威尼斯也因此成為16世紀文藝復興最重要的城市。這幅畫就是貝利尼的《St. Francis in Ecstasy》(狂喜中的聖方濟)。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十五章):曼特尼亞和貝利尼,姐夫和小舅子

St. Francis in Ecstasy

很少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會表現出強烈的充滿陽光的風景。光線穿透裂縫岩石,照在聖方濟的臉上,也照在一些小動物的身上。聖弗朗西斯張開雙臂,迎接上帝的光芒,天亮了,就像在基督在橄欖山上一樣。光是生命,地球正在覺醒。聖方濟的宗教人文主義在13世紀改變了教會。他謙卑而樸素的生活令人欽佩。對比曼特尼亞的聖塞巴斯蒂安和貝利尼的聖方濟,貝利尼的創新對後來威尼斯藝術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