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在戰國時期,列國其實對抑制超級強國的出現是有默契的。這種默契本身我認為雖然沒有出現理論框架性的敘述,但列國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出於本國利益的驅使,必然採取這樣的行動,這是某種博弈論的必然。舉個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鼎盛,經歷吳起治軍,在軍事上幾乎是所向無敵。魏國先後對秦,韓,趙,齊等國家用兵。魏國的戰爭目的主要是擴展利益邊界和稱霸,這首先使得鄰國驚恐不安,其次令意圖爭霸的大國比如齊國感到威脅。

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由此,在各自利益驅動下,諸國開始報團取暖,魏國被孤立,並在結盟各國的聯合打擊下衰落。再舉一例,齊國在魏國衰落後崛起,並蠶食燕國領土。這一改變國際格局的變化,迅速引起了縱橫家的關注,利用各國內心的忌憚,燕國組織起九國伐齊,一次性把齊國打得近乎亡國。所以,在戰國時期,國際格局大部分時間都處在一種均勢之中,一國獨大在國際格局上是不被允許的。然而,為何秦國是個例外呢?

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其實秦並不是例外,在秦強大後,六國實際上仍然組織了多次聯盟,叩關函谷。然而,秦為何能夠不被擊敗從而粉碎六國之盟呢?我認為主要在於秦崛起的更為迅速,使得國力在悄然之間躍升到一種即使不能對抗六國總和也能夠自保的程度。至於為什麼秦國力會出現躍升這裡不予詳解。我們簡單探討一下為什麼六國合縱在秦強大之後就無力迴天了。在一個均勢的國際格局中突然出現一個超級強國,這將不僅打破均勢,而且將使系統朝一種遠離均勢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簡單來說,秦的強大使得鄰國不敢輕易聯合對敵,因為秦可以採取誰冒頭就打擊誰的懲戒姿態,迫使幾個鄰國紛紛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爭取把秦軍矛頭對向別國而自保。而舉天下之力對抗秦國則一來組織成本極高,內部更容易被分化拉攏打擊(即遠交近攻的外交方略),二來天下合縱也難以擊敗秦國,使得合縱這一消耗人力物力極大的項目難以為繼。所以題主期待的六國對抗秦的局面,即使不是絕無可能,也是曇花一現。秦一超獨霸的局面一旦形成,從博弈的角度就不會被逆轉,除非秦國內亂。

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所以秦一統天下,最主要的是商鞅變法後的迅速崛起,使得六國一下子沒能組織起打擊秦的合縱,往後秦基本立於不敗之地了。如果不能做到迅速積攢國力,反而像魏國那樣鋒芒畢露的話,秦基本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均勢的改變依賴於一方快速的強大,否則系統將自發維護均勢,這也是均勢的內在特點。其他國家會看戰略利弊,但是秦國從全局考慮問題。其他國家失地恥得地榮,秦國不在乎土地城池。其他國家不注重潛在資源,秦國知道巴蜀義渠。其他國家沒有變法也對權力不自信,秦國知道變法也真的中重用人才。

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其實秦國早就可以爭霸,但是他挑動齊魏之爭而衰魏,挑動齊燕趙之爭而衰齊,挑動燕趙之爭而衰趙。根本原因在於,秦國六世的目標都很明確,就是一統天下,全局中把握得失,所以戰略的失敗毫不在乎甚至故意做出戰略失誤的表現。說這話,是被“歷史必然性”誤導了。事實上,齊、楚甚至趙都是有可能統一的,大家聯合滅了秦,然後齊統一了,也會有人問“為何不聯合起來滅齊國”。歷史事實是:齊國確實被其他國家聯合討伐過,差點滅國,只剩即墨、莒兩地,和秦國是一樣的待遇。(之前真正的齊國早就被篡位,這個最終堅守的莒,還是以前滅莒國侵佔的土地)如果當時齊國運氣好,比如燕、趙、楚國發生瘟疫,或者多國伐齊聯軍駐地來個大地震,或者樂毅等大將突然病亡,後繼的將軍決策失誤,齊國取得決定性勝利,成功守衛國土,並反擊滅掉其中一兩家(例如挑頭的燕國),那麼他統一的可能性也會大增。其實在秦國開始滅亡其它國家之前,真沒有哪個國家真正把秦國當唯一的敵人。

為什麼六國沒有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東方六國對秦國態度的變化是:人人看不起的蕞爾小國(變法之前)新加入東方六國朋友圈的小子(惠文王時期)齊國看不起,趙國楚國正視,其他國家害怕(惠文王后期,昭襄王前期)齊國趙國正視,楚國害怕,其它國家已經屈服(昭襄王中期)長平之戰後,除了齊國還懵懂之外,其他五國大概已經看清楚了,所以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策劃過一次合縱攻秦,打敗了秦國,但是沒辦法改變大勢。綜上,我覺得,正因為秦國沒有單挑六國(甚至五國四國攻秦時也只敢龜縮在函谷關內,只在河陰打贏過三晉)的實力,因此不需要六國去攻打。開始準備吞併其他國家時,實力才和齊國持平。所以真當時想不到秦國會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