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在去年蘋果WWDC開發者大會上,iOS 13正式發佈了暗黑模式,用戶在昏暗的環境下,系統可切換為黑色界面,同時相關UI都將適配黑暗色系。


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在iOS暗黑之風的吹拂下,不少頭部應用紛紛響應,加快了app對於暗色系產品設計的探索,時隔9個月,國民級應用微信終於對其“暗黑模式”進行了回應。


微信的產品團隊在業內素有盛名,此次“暗黑模式”的姍姍來遲,想必是有更多產品層面的因素,以及與App Store間的博弈,畢竟暗色系並非用戶核心痛點,來的早不如來的巧。


“暗黑模式”的價值

目前,眾多大廠的旗艦機型已紛紛用上了無需背光的 OLED ,由於其屏幕特性(即在黑色界面中,屏幕只產生很少量的光),暗黑界面在 OLED 設備中能夠減少能耗,從媒體的評測數據上顯示這或將提升20%的手機續航


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區別於微信,鵝場旗下的QQ、QQ音樂早就使用上暗黑模式

在昏暗的環境下,“暗黑模式”不僅能夠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更直觀的作用是減少對眼睛的刺激性,使眼睛更快速的適應屏幕;此前iOS推出的夜間模式,想必蘋果已收集大量使用夜間模式的用戶數據,才進一步推動了“暗黑模式”的發佈。


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長久以來,劉海屏一直是全面屏手機的一大詬病,夜間模式的出現,在很多應用中,能夠完美地將劉海區域進行隱藏,從而展現一體化的全面屏視覺效果。


哪類應用更適合“暗黑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並非所有應用都適合開啟自身的“暗黑模式”,或者說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關注應用場景下的需求,在睡前高頻使用的app,用戶對於優化夜間視覺感的需求更大,比如資訊類、閱讀類、音樂類、視頻類(不禁讓我聯想到抖音原生黑色系界面的考慮)等等。


適配“暗黑模式”的難點

其實“暗黑模式”在Android陣營已率先推出,其不僅延伸了系統與應用的體驗邊界,也帶來了更多產品創新的可能性;雖然被不少用戶推崇,但對於各OS生態中的應用來說,想要適配“暗黑模式”並非易事。


首先,想要適配一款良好體驗的“暗黑模式”,幾乎等同於重新設計一套UI界面,再延伸至開發、測試等各個環節,將會涉及巨大的研發成本,這對於小型創業團隊來講,成本的制約因素是絕對的,在有限資源下,更要優先考慮對產品、運營有價值的功能需求。


在Android 10的測試版本中,谷歌原本配備了全局黑暗模式,但在正式Beta版本中又被移除;據媒體報道,這是因為該功能需要非常精確的位置權限與日出日落數據,而計算這一時間點則非常困難,特別是在晝夜交替的南北極地區。


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某廠妹機在Android 9系統下,提供的自適應黑暗模式,這簡直如災難一般的界面,如果不說你能發現是微信嗎?


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單純更改頁面背景的顏色或亮度


微信為何還沒有“暗黑模式”?

會造成明顯的色系不適用性

“暗黑模式”的設計若是簡單粗暴,甚至只是改變背景顏色,不遵循視覺規律,則會適得其反,不僅降低用戶體驗度,也造成人工成本的浪費,最終成為無效功能。


如何適配“暗黑模式”

我們評測了一些常用的app,發現很多應用已對“暗黑模式”進行了適配,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涉及到UI團隊要產出一套新的黑色系視覺規範,基於該規範,將app中的所有頁面、顏色、字體、icon等元素重新定義,並且要考慮用戶使用場景、使用習慣、與系統的一致性等眾多因素。


比如在蘋果iOS的暗黑模式中,白色字體看起來並不刺眼,這是因為在處理文字設計中採用了半透明虛化效果,而iOS對“暗黑模式”整體的視覺則加強了對比度,這一點在app的適配設計中也需要納入考慮。


有些聲音對微信適配“暗黑模式”理解成騰訊的屈服,然而這實際是App Store與騰訊在商業利益上的相互成就,一方面加強了微信的體驗邊界與地位,也帶動了蘋果應用生態中其他app對“暗黑模式”的融入。


在商業的戰場中,沒有永恆的對手,只有永恆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