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哺乳动物中,为什么多数雌性动物的寿命比雄性长一些?

ViviancnBeta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长寿,这一数字甚至可以精确到7.8%。然而,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

3月23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ANS)上的一份研究显示,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134个不同地方的101种野生哺乳动物后发现,在60%的情况下,雌性的寿命往往比雄性更长。更令人惊讶的,这些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平均寿命比雄性的高出18.6%。尽管该研究无法涵盖许多小啮齿动物(缺乏此类数据),但其依然是迄今为止有关动物两次寿命差异的最广泛的研究。

关于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研究人员解释道这可能由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其繁殖角色决定的。有研究认为,雄性(而非雌性)往往需要争夺配偶和食物,这意味着它们比雌性更容易卷入争斗和冲突。麻烦越多,那么早逝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一理论涵盖了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包括其他拥有多配偶(一夫多妻制)的动物。

然而对于一夫一妻制度的生物,特别鸟类,雌雄寿命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因为雌性在抚养后代、寻找食物和保卫巢穴方面也发挥了同等的作用。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雌性和雄性的基因差异。

我们知道对于人类而言,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体(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体(XY),这套 XY 性别决定系统也适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许多鸟类、爬行动物、鱼类和昆虫采用 ZW 性别决定系统,其中雄性拥有相同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体(ZW)。

无论性染色体如何分配,拥有一对相同性染色体的称为同配性别(homogametic sex),拥有不同染色体的称为异配性别(heterogametic sex)。

有证据表明,同配性别可能更容易抵御有害突变的影响,因为如果 X 或 Z 染色体上出现了有害的突变,它在异配性别中更容易得到表达。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这种疾病由 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因此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Y 染色体的衰退或许是导致雄性寿命缩短的一个原因。异配性别的性染色体组成有许多不同方式,有的物种缺失一条性染色体,如蟑螂中雌性的性染色体为 XX,雄性为 X0;有的物种拥有“偷工减料”的性染色体,例如人类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要短许多;还有的物种拥有一对差异较大但体量相当的性染色体,比如鸟类的 ZW 染色体。有研究人员推测,相比性染色体差异较小的物种,性染色体高度退化或缺失的物种当中两性寿命差异更大。

而相比之下,雌性寿命更长的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对端粒产生了保护作用。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 DNA,具有保护编码区 DNA 的作用。端粒损伤被认为与衰老和寿命缩短有关,而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够大幅提高端粒酶的活性,进而促进端粒修复。


阿雷Naturevlog


众所周知,人类中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寿命长。然而,一项欧洲研究表明,雄性和雌性寿命之间的差异在其他类型的哺乳动物中更为明显。这项研究是由南丹麦大学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他们首先收集了101种野生哺乳动物物种的数量统计数据,每种物种都估计了两性的平均寿命,以及该物种的平均增长率,死亡风险是否随年龄而变等。

研究人员发现,在相同物种中,雌性野生哺乳动物的平均寿命比雄性寿命长18.6%。在哺乳动物中甚至存在更大的差异,例如普通的刷尾负鼠、狮子、虎鲸、驼鹿、扭角林羚和绵羊等。相比之下,人类男女寿命之间的差异仅为7.8%。

以前研究人员曾假定雄性野生哺乳动物寿命较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它们从事冒险行为,例如为了争夺繁殖权而相互争斗,或在其配偶趋向年轻时猎捕猎物。但是,根据这项新研究,雄性更善于争斗的哺乳动物物种的寿命没有比其他更温顺的物种的寿命更长。

取而代之的是,现在人们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因素之一可能是(通常)体型更大的雄性动物,以及存在诸如大角之类的性指标。多余的体重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使雄性在恶劣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伤害。例如,有人指出,在常年有食物的地区,雌性和雄性大角羊的寿命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在冬季特别恶劣的地区,雌性的寿命比雄性长得多。

雄性哺乳动物也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因为它们含有较高水平的雄激素(雄性激素),大量存在时会损害免疫系统。

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项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